凌晨2点,杭锦旗人民检察院8楼依然灯火通明,第二检察部办公室十几台电脑屏幕字节在快速跳动,他们正对繁杂的数据进行“清洗”。这项工作的起始,源于一个疑问:一件简易程序案件办理需要717天,为什么还没有超出审理期限?
2023年3月,民事检察办案人员布赫在依职权办理审判监督案件时,发现了一起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办理时长远超法律规定的3个月期限。办案人员觉察到案件的不寻常,这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问题?他迅速查阅电脑中其余的十几卷案件,粗略看下去,发现大部分案件存在同样的问题。如果真是这样,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否受到充分保障?老百姓的急难愁盼是否得到及时解决?会不会因为司法实践的瑕疵而增加诉累?
他又调阅几十卷法院同期案卷,发现该问题普遍存在,遂同部门负责人迅速向院领导汇报,并详细说明该情况的复杂性和存在困难。“我们是法律监督机关,只要有问题存在,无论情况多么棘手,都应该尽全力去解决,最大限度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检察长淡鹏飞的话,给了他们极大的信心和鼓舞。
经过快速梳理,发现近三年法院的案件近万件,他们意识到光靠人工是无法做到在短时间内逐一核查,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全市数字检察工作要求各院搭建数字检察监督模型提升监督实效,如同及时雨。
海量的数据,存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这不就是一个数据模型!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但新的难题又摆在了眼前。第二检察部仅有民事检察官1名、助理1名、书记员1名。仅靠3人调阅上万件案卷并初步筛查出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在短时间内怎么可能实现?如果连第一步的调阅案件都无法实现,那么搭建模型将化为泡影。
他们再次向院领导汇报,并将更成熟的方案向院里提交,迅速成立数字检察小组,由检察长担任组长、副检察长担任副组长全程参与模型搭建,各部门抽调业务骨干组成数字小组,举全院之力投入战斗。
可调卷的时候又遇到了麻烦,简易程序案件数量庞大,传统调卷模式效率无法满足当前工作任务需要。办案团队不断分析研判,发现调取民事卷宗前3张表即可体现绝大多数监督信息,于是轮流驻扎在法院调取案件的前3张表,其余的人则负责不断地扫描调取回来的卷宗图片、筛查比对数据、梳理监督点、制作表格、整理完善数据库……
团结就是力量。数字检察小组分工配合、紧密协作、加班加点,仅用一周时间调阅了上万件民事审判卷宗,扫描近2万张图,1个月内初步建成了模型数据库,比对碰撞出500余条异常数据,发现法院适用简易程序个案审理时可能存在“推”“拖”“违”等拖延办案、拖延鉴定时间影响案件走向的情形,遂向法院制发类案提出检察建议11件,规范民事办案程序,切实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模型成果让他们在全市检察机关第一届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中崭露头角,获得三等奖。
一边是继续筛查线索办案,一边是紧张的比赛准备。“辛苦点不算啥,就怕我们的成果推不出去,这么有意义的模型一定要让更多人看到,才有机会让更多人运用模型解决问题,维护老百姓的权益。”副检察长包彩霞说。她伏在桌边一遍遍翻阅一摞一摞的模型资料,一遍遍修改打磨汇报讲稿,直至背熟。
深夜中的前行,终将化作黎明的希望。杭锦旗人民检察院搭建的“人民法院不当适用简易程序监督模型”获得全区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评选“三等奖”,并得到了面向全市、全区推广该模型的机会。全区三级检察机关广泛推广使用此模型,并对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存在的审判程序违法、虚假诉讼案件等制发检察建议530余件,此项工作也作为常态化工作一直在进行。
“我们是人民的检察官,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是我们永恒践行的承诺。”包彩霞说,简易程序案件多数为小案,但杭锦旗人民检察院的办案团队却秉持“小案不小看,小案不小办”的理念,积极识变求变,利用大数据赋能,将隐藏在浩如烟海的案卷中的公正,体现在一个个鲜活的小案中。
(杭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