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审旗:“非遗+”的N种打开方式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编辑:马慧博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08日 12:40:42
|

古老的文化,鲜活地传承。近年来,乌审旗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渠道不断拓展、展示场景不断丰富,产生了“非遗+”的N种打开方式,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在双向奔赴中出圈出彩。

目前,乌审旗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项,自治区级21项,市级43项,旗级8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人,自治区级31人,市级78人,旗级166人。挂牌成立了“内蒙古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鄂尔多斯乌审旗实践基地”、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乌审文化研究基地。

“非遗+”传承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传承并不断创新发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了人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主体地位。

乌审旗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以政府为主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责任主体、社会广泛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扎实做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打造建设了一处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区——乌审走马旅游度假区,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将口头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民俗、民间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结合。推动乡村振兴及传统工艺振兴非遗发展,增加广大城乡居民的收入,每年以嘎查(村)社区为单位,组织开展鄂尔多斯服饰、毡艺、传统熟皮等培训10场次以上。2020年,成立了自治区传统工艺工作站乌审旗分站,累计开展传统工艺技能培训16期,培养传统工艺技能人才1000余人。

“非遗+”民间文艺

近年来,乌审旗不断创新方法,焕发传统文化新的生机,以“输血式支持”“奖励性扶持”等形式,积极开展传统文化传承人培养和民间文化展演,将非遗融入文艺创作之中,使区域传统文化走上大舞台,涌现出了一批文艺精品。以娶亲为主线,拍摄了《鄂尔多斯婚礼》,全面展示鄂尔多斯婚礼娶亲过程中的精华内容;创作编排马头琴曲五重奏《蒙古马礼赞》、马头琴管弦乐序曲《马背雄风》《牧歌》等作品,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又让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项目——江格尔,多次受邀到央视、湖南卫视、江苏卫视等栏目演出;编辑出版《乌审文化大全》系列丛书,出版发行《乌审走马文化》《察干苏力德文化》《贺希格巴图全书》《草原智慧》(青少年读物)《天边的察哈尔人》等优秀出版物。

“非遗+”文化活动

乌审旗利用传统节日,广泛开展非遗宣传活动,在元宵节期间开展“文创丰硕闹元宵,非遗文化庆春节”主题展览活动,让广大群众在浓浓年的味道中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推出“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传统工艺及创新产品展示、乌审走马大赛2次、“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蒙古马精神”乌审口头诗创作及朗诵比赛、“激发非遗活力,创造美好生活”乌审四胡大赛,结合线上直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购物节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院落成仪式等系列活动,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乌审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成果。

“非遗+”校园课堂

近期,无定河小学开展“留住文化根脉,托起民族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独特魅力,激发青少年爱国情感。

为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乌审旗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在全旗中小学推广。自每年3月起,每周四在乌审旗实验小学常态化开展银饰、柳编、马具、刺绣、毡艺、鄂尔多斯婚礼祝颂、鄂尔多斯民歌等项目;结合传统节日中秋节,在乌审旗第五小学开展“乐享非遗,共话中秋”非遗进校园活动……建成全区首家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非遗进校园”被自治区评为典型案例。

乌审旗将继续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大力创建一批文化生态保护区,着力培养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人才,全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助力绿色乌审高质量发展。□杨潇 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