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薪火照北疆

——《鄂尔多斯》创刊45周年系列活动纪实
作者:何明亮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编辑:马慧博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20日 09:49:41
|

初冬的鄂尔多斯高原,天高云淡,寒意初露。然而,伴随着一场文学盛会的如期而至,初冬的寒意悄然消失,取而代之是“文学薪火照北疆”的盛况。为庆祝《鄂尔多斯》文学杂志创刊45周年,一系列文学活动陆续展开,从名家讲座到重点作者改稿会,从采风座谈到红色文化寻访,这场文学的庆典,既是对一本刊物45年历程的深情回望,更是对鄂尔多斯文学未来发展的有力推动。

名家讲座:播撒文学雨露

11月10日至15日,《鄂尔多斯》杂志社特邀国内文坛重量级嘉宾,走进高校与基层,开展多场文学讲座。受邀嘉宾包括《中国作家》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李云雷,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山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山东大学作家书院执行院长赵德发,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内蒙古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副主任艾平。

三位作家分赴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乌审旗嘎鲁图镇、准格尔旗薛家湾镇,与在校大学生、基层写作者和文学爱好者面对面交流。他们结合自身编辑与创作经验,探讨了当代文学的现实关怀与精神追求,分享了散文创作的审美维度与语言艺术,以及如何在草原文化的土壤中汲取创作养分!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互动环节气氛热烈。一位来自乌审旗的中学教师感慨道:“能在小镇听到这样高水平的文学讲座,非常难得。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信心的点燃。”

作品改稿:问诊文学脉象

11月11日,《鄂尔多斯》创刊45周年重点作家改稿会在鄂尔多斯市图书馆举行。改稿会特邀三位资深编辑与作家担任指导老师,分别是《中国作家》主编李云雷、《花城》杂志主编兼花城出版社社长张懿、作家出版社编审兴安。他们与来自全市各旗区的作者围坐一堂,对提交的12篇作品进行“把脉问诊”。

这些稿件题材多样,涵盖报告文学1篇、小说5篇、散文6篇。作者中既有笔耕不辍的本土作家,也有初涉文坛的“素人”写手。他们带着对文学的热爱与困惑,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期待在专业指导下突破创作瓶颈。

改稿会上,三位老师从完成度、叙事视角、人物塑造、语言节奏等多个维度对作品进行了细致点评。李云雷对几篇小说的结构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强调“小说要有呼吸感,节奏张弛有度”;张懿和兴安则重点点评了散文作品,兴安指出:“散文不能写得太像散文,要敢于打破范式,融入虚构与想象,让文本更有张力。”现场掌声不断,作者们纷纷表示“茅塞顿开”。

座谈交流:开启文学新程

11月12日,鄂尔多斯美术馆内群贤毕至,文气盎然。《鄂尔多斯》创刊45周年系列文学活动启动仪式暨座谈会在此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作家、编辑家与鄂尔多斯本土文学工作者济济一堂,共同回顾这本文学刊物近半个世纪的光辉足迹,擘画其未来发展的崭新蓝图。

活动现场,星光熠熠,汇聚了当代中国文坛的中坚力量。兴安、赵德发、艾平、卢一萍、倪学礼、阿乙、海勒根那、陈崇正、肖睿、娜仁高娃、阿·赛、艾嘉辰等来自北京、山东、四川、广东等多地的作家、评论家、编辑家,一致高度评价《鄂尔多斯》文学月刊在过去45年里,始终坚守文学理想,扎根本土文化,赓续文学薪火。不仅推出了一大批反映时代风貌、富有地域特色的优秀文学作品,更培育和扶植了众多文学新人,为鄂尔多斯乃至内蒙古和中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时,着眼于未来,与会作家和编辑们也以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前瞻的视野,为《鄂尔多斯》的下一步发展积极建言献策。讨论聚焦于刊物如何在守正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从提升装帧设计的视觉美感和现代感,到优化栏目设置以增强吸引力和包容性;从积极探索内容形式的多样化,到大力推动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与数字化转型,拓展文学传播的边界。这些宝贵的建议,凝聚着大家对这本老牌文学期刊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能够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激活内在潜能,焕发蓬勃生机的殷切期待。

采风参观:扎根文学沃土

11月12日至15日,系列活动进入采风阶段。作家与作者们一同前往乌审旗与准格尔旗,深入探访具有历史文化与生态意义的代表性地点。

在乌审旗,采风团参观了巴图湾红色小镇、乌审旗革命故事讲习馆,重温革命岁月的红色记忆;随后走进玉珍生态馆与萨拉乌苏遗址博物馆,感受草原生态文明的变迁与萨拉乌苏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准格尔旗,大家沿黄河大峡谷行走,领略母亲河的壮美与沧桑,也在座谈中交流采风感受,探讨如何将所见所闻转化为笔下故事。

“文学不能闭门造车,尤其在地域写作中,行走与体验是必不可少的创作源泉。”一位参与采风的青年作家感慨道。这次行走,不仅是一次文化的寻根,更是一次创作的蓄力。

《鄂尔多斯》杂志自1980年创刊以来,坚持以文学记录时代、以文字温暖人心。45年来,培养出了一大批本土作家,推出了众多反映草原生活、民族风情与时代变迁的优秀作品,成为内蒙古乃至全国文学界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本土作者被看见,让鄂尔多斯的声音传得更远。”《鄂尔多斯》编辑部负责人表示,“文学是一场接力,我们愿意做那个点燃火炬的人。”

6天的活动落下帷幕,但文学的旅程仍在继续。从讲座课堂到改稿会场,从红色小镇到黄河岸边,鄂尔多斯的写作者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文字记录时代。45年是一本杂志的成长,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学记忆。在这片辽阔的北疆大地上,文学薪火正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