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历史的记忆,是地域的根脉,更是一座城市独特的精神标识与深沉的力量源泉。围绕自治区“两件大事”战略部署,紧扣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时代任务,今年以来,鄂尔多斯市全面启动“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系统擘画、整体推进,聚焦文旅融合,加快构建北疆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体系;推动文艺创作多点开花、勇攀高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激发文化产业千帆竞发,北疆文化在暖城鄂尔多斯正焕发新的时代光彩与蓬勃生机。
一路繁花,暖城IP别样红
在近日举办的“舞动鄂尔多斯”全市乌兰牧骑优秀舞蹈作品展演活动中,多部作品植根北疆文化,以舞抒意、以情动人。《不灭的火种》以炽热的肢体语言讲述精神传承,《遍地柳荫》《匠心》《挡门迎婿》则将民俗与时代相融,舞出新时代的北疆风情。
“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乌兰牧骑队员的心血与创意,延续了乌兰牧骑几十年来传承的艺术基因,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创新编排、多元表达,彰显出北疆文化蓬勃向上的活力与朝气。”本次展演的统筹刘畅说。
这场汇集9支乌兰牧骑队伍、200余名舞者、12件在第七届内蒙古舞蹈大赛中斩获佳绩的精品展演,正是鄂尔多斯以艺术为媒介,让更多人读懂北疆文化的生动实践。
文化品牌的塑造既要向内扎根,也需向外延展。自2006年起,“鄂尔多斯文化神州行”活动足迹已遍布北京、上海、杭州、苏州、重庆、天津和青岛等20余座城市和地区,通过文艺表演、非遗展示、互动打卡、体育赛事等推介形式,传播北疆文化,在多地掀起鄂尔多斯文化热潮。
在桂林,游客韦丽娟看完演出后触动很深,很想去草原上骑马、品尝奶酪,表达出对鄂尔多斯的向往。在江苏,游客冒磊在看完马头琴表演后说:“鄂尔多斯有广阔的草原,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我非常向往。”从舞台上的深情舞姿,到覆盖全国的文化行走,鄂尔多斯深入挖掘北疆文化中的“鄂尔多斯基因”,推动各类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以艺术为语言、以交流为桥梁,让暖城IP破圈而出,走入全国视野。
文旅活动跨越山海,文艺作品也在走南闯北。今年上半年,全市文艺院团开展演出交流合作共计112场次,原创舞剧《胡笳十八拍》在全国各地巡演20多场。舞蹈《黑缎子坎肩》《马铃儿摇响幸福歌》、话剧《星火桃力民》等一系列以北疆文化为创作内核的优秀文艺作品,好听、好看、好传播,既能在剧场打动观众,也能在云端引发共鸣。从线下活动到线上传播,从舞台精品到城市推介,鄂尔多斯正构建起一套多元立体的宣传体系,持续为暖城IP赋能,让北疆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勇攀高峰,文艺创作正芳华
在内蒙古自治区电影局近日主办的“逐梦新时代 光影北疆行”微电影征集展映活动上,我市微电影《融长》成功“出圈”,荣获第二名,成为本次活动中唯一获奖的盟市级作品。影片讲述了乃日传承人芒来巴特尔与投身新派乐团的爱徒阿木,从隔阂到和解,最终携手演出的动人故事。
《融长》导演蒋炜熙说:“片中反复出现的‘摩托车穿越草原’是一个核心符号。摩托车是现代工具,草原是文化根脉,这一新一旧的交织,既是老巴特尔的日常,也想让观众看见一个‘守得住根脉,也创得出未来’的鄂托克。”
影片将草原上独特的乃日艺术首次搬进光影世界,让静态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时代情感,走进更广阔的大众视野,观众不仅能够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也被其中传递的情感与精神打动。
“要让北疆文化从‘静态遗产’变成‘可感的情感’,用微电影这一年轻人喜欢的载体,把文化符号藏在故事里,再搭配双语主题曲,这正是北疆文化‘活起来’的生动实践,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写照。”鄂托克旗委宣传部副部长王雅敏表示。
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传承,更在于创新。由暖城鄂尔多斯马头琴交响乐团创作的作品《暖城·北疆颂》,以马头琴跨界融合交响乐,在保留北疆文化雄浑内核的同时,借助国际化的交响乐语言,成功斩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交响乐作品展演优秀作品”奖。“此次获奖,是对作品艺术水准的高度肯定,更是对致力于推动传统艺术现代化转化的充分认可。”暖城鄂尔多斯马头琴交响乐团大提琴首席艾克飞说。
当古老的“乃日”艺术在微电影中焕发新生,当雄浑的马头琴声与国际交响乐共鸣,鄂尔多斯的文艺创作正迎来属于自己的芳华时代。
文艺百花园的繁盛,离不开政策的沃土。近年来,鄂尔多斯市每年投入超3000万元支持乌兰牧骑创作与演出,以政策引领、人民为中心、创新为动力,推动文艺精品高产高效。从斩获国家级“群星奖”的《欢腾鄂尔多斯》《快乐那达慕》,到荣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的《大漠追绿梦》,鄂尔多斯文艺创作多点开花、勇攀高峰,一批彰显北疆文化的精品力作屡获殊荣,在国家级舞台上绽放出独特魅力。
这些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正深情讲述着鄂尔多斯各族儿女守望相助的故事,让北疆文化的知名度与吸引力与日俱增。
融合赋能,文化产业活水来
在“鄂博文创×博古物语”店内,游客络绎不绝。从复刻青铜饰牌到融合地方特色的创意盲盒,一系列植根北疆文化与非遗技艺的产品,让历史走入现代生活。其中,以馆藏文物“鄂尔多斯头饰”为原型开发的系列产品,历经半年打磨,成为炙手可热的“城市礼”。
“通过文创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鄂尔多斯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吸引更多人来到鄂尔多斯,把属于鄂尔多斯的独特记忆带回去。”文创设计师刘鑫表示
目前,全市集聚58家文创企业,覆盖创意设计、手工艺品等门类,北疆文化正通过市场化、产品化的方式,实现从“符号”到“商品”的价值跃升。
让文创活起来的是创意,而让整座城市文旅资源动起来的,是一张看不见的数字网。近年来,鄂尔多斯市构建“1+3+2+N”智慧文旅体系,整合全市8000多项文旅资源、1100多路实时视频信号,实现对景区安全、文物保护的全程监测与智能预警。截至目前,“云游鄂尔多斯”平台累计服务游客超228万人,发放旅游一卡通107万余张,线上交易额突破14亿元。
“我们以科技赋能文旅行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平台更精准地辅助决策和行业监测,‘云游鄂尔多斯’是我们对外服务的一个窗口,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精准、便捷的服务。”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科技教育科负责人杨东平表示。
当文物“活”在文创产品中,当旅游资源“连”入数字平台,从一件件可带走的文创产品,到一键可达的智慧服务,鄂尔多斯将深厚的北疆文化底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发展动能,把文化资源转化为可知、可感、可用的消费体验,在政策与资金的双轮驱动下,“文化+”战略激活了传统文化,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北疆文化注入新时代的产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