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文化人的共同选择
在阿吉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办公楼里,除了孟克达来的几间藏书展厅,还有地方志书馆、内蒙古图书馆分馆、北疆文化音视馆、北疆文化创作室等功能区。它们是什么时候建立和投入使用的呢?我带着这个问题,采访了阿吉泰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玛希毕力格。
玛希毕力格是图克镇梅林庙嘎查阿尔查图牧业社牧民。1981年在乌审旗蒙古族中学初中班学习期间,受草畜双承包到户政策指引,他回到乡下照料起自家承包的羊群,成为一名牧民。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玛希毕力格一直忙于畜牧生产,后来娶妻成家,为改善一家人的生活,于2014年成立鄂尔多斯市金土建筑服务有限公司,一年后将公司名称改为鄂尔多斯市蒙古族习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一直运营到2018年。当年,玛希毕力格通过嘎查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成为阿吉泰社区居委会副主任。
玛希毕力格说自己早年开办公司打牢经济基础,是想着以后能够投入文化事业增进知识,能够开拓社会服务提升自我。他的这个想法与阿吉泰社区“以文化兴家园”工作理念和目标不谋而合。
我还清楚地记得初次相见时的那个情景,玛希毕力格走路习惯性地斜侧他那高大身躯,不管到哪里,肩上总背着一部相机,手里还端着另一部相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副随时准备摄影记录的神态。他的曾祖父叫乌尼尔,是知名银匠,原居住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小壕兔乡一个叫达尔汗扎达盖的地方。因为有“银匠”,“达尔汗扎达盖”便成为当地的文化象征和地名符号。受此影响,玛希毕力格探访位于榆林市榆阳区大保当镇境内的呼图克台彻辰台吉墓、萨冈彻辰墓、班禅庙等文保场所,拜访祖先留下的各处敖包,参与相关祭祀活动,继而开始了长年实地考察调研之路。在寻访考察鄂尔多斯民歌《六十棵榆树》时,他对榆林市大保当、小保当地区留存的众多蒙古语地名及敖包祭祀场所渐渐有了独特见解,还发现有些地方文化人、学术工作者对当地发生的部分历史事件的错误记载和讲解。玛希毕力格接触过很多文史界名人,渐渐地他的眼界变得更加开阔,对地方历史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也变得更加深刻。随着历史变迁与政局变化,他的祖先从阿尔泰山阿都海之地迁徙至鄂尔多斯高原南部的大小保当地区,之后从那里迁入乌审旗图克镇梅林庙嘎查,现在他们又搬迁到图克镇阿吉泰社区。2013年开始他大规模收集书籍,2015年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办公楼里得到一处用于建造图书展厅的区域。在此期间,他先后花费200多万元收集作为历史记录重要载体的各种志书,包括内蒙古自治区12盟市101个旗县区地方志全套,鄂尔多斯市各旗县区及各苏木乡镇、嘎查村现已出版的地方志绝大部分,以及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府谷县、横山区、靖边县、定边县等同内蒙古接壤地区的地方志,凡是能够找到的他都收藏了。如今,玛希毕力格在阿吉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办公楼二层有一个地方志书馆,展列着内蒙古自治区12盟市地名志、自治区各厅局志、区内部分高校志、国内蒙古族聚居八省区志等1000多册蒙汉语出版的志书,成为内蒙古全区首家大型志书展厅。此外,他还积极倡导和推动,于2018年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办公楼建立内蒙古图书馆分馆,收藏了各种类2000多部蒙古文书籍、4000多部汉语书籍,供人们借阅。
我在阿吉泰社区采访时,恰好赶上“北疆文化音视馆”和“北疆文化创作室”两个别有特色功能区开张。这两个功能区是由内蒙古广播电视台退休干部、著名电视艺术家、词作家朝格先生倡导建立的。他是土生土长的梅林庙嘎查人。退休以后,他将几十年间自费收集的蒙汉语各类书籍、个人创作的作品等全部无偿捐献给生养自己的家乡,同时积极争取旗镇两级党委政府支持,多方努力最终建立了上述两个北疆文化主题功能区。
我在阿拉腾道布其、玛希毕力格的带领下参观了这个新开放的“北疆文化音视馆”和“北疆文化创作室”。它们由展列区、创作人员休闲区两个部分组成。进入展列区,在由墙壁改造的箱子柜子和书架上摆满了中国历史文化典籍、文学经典、内蒙古音乐艺术书籍和磁带、影视作品书籍以及广播电视台不同年代使用过的不同型号的摄像机、录音机、摄影机、电视机、收音机、录影带等,一面墙上安装了播放广播电视作品的投影幕布,这边有投影仪,其间摆放着十分舒适的桌椅,以便人们能够惬意观影、自由畅聊。这里一眼看过去,都是很值钱的物件。这些珍品很多都是朝格先生自掏腰包从旧货市场买来的。(未完待续)□吉格镫旺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