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三集广播连续剧《草原月 秦淮河》在内蒙古交通广播、鄂尔多斯新闻综合广播、文体交通广播等平台陆续播出,该剧用声音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形象生动地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末,一千多名南京知青到鄂尔多斯草原插队的故事,这部剧作不仅是南京知青对这段难忘青春岁月的深情记忆,更是一部体现民族团结、守望相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品力作。
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演绎时代精神
1968年10月,南京市85所中学的1087名知识青年怀着“到牧区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离开繁华的都市和父母亲人,奔赴鄂尔多斯鄂托克旗、乌审旗插队落户。
《草原月 秦淮河》剧情发生在乌审草原,人物故事取自现实、还原真实,剧中未局限于单一主角,而是刻画了不同的人物形象,每一个角色都有鲜明的性格与独特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承载着知青与草原人民的深厚情谊。风华正茂、稚气未脱的南京娃罗菱歌、金钟山,淳朴善良的巴德玛额吉、陶克和斯琴夫妇,回报草原的王自正医生,周菊芳夫妇与巴音孟克爷孙,胡阿凤与苏都、热西亲如一家的生活场景等等,一个个鲜明、饱满、立体的形象跃然“声”上;额吉步行十几里去供销社换蔬菜、老奶奶帮知青带孩子、给冻伤的南京娃搓脚、学成归来与牧民治沙、将骨灰葬在草原、重回草原开展医疗帮扶等等,为听众构建出一段段真实可感的现实生活图景,以声传情,编织出了一幅守望相助的和谐画卷。
极具感染力的叙事方式传递时代主题
广播剧《草原月 秦淮河》剧情跨越近60个春秋,全剧人物众多,故事链条清晰,剧情扣人心弦,这部剧主要围绕6位知青的故事作为叙事主轴,从初来乍到时的不适应,到生产生活完全地融入,再到扎根草原、回报草原,每个时期的故事都紧密相连、环环相扣。
剧中初来鄂尔多斯草原的知青罗菱歌、金钟山、胡阿凤、王自正等人与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几年的艰苦生活磨砺了知青们的坚毅性格,为了建设草原,罗菱歌决定扎根草原、奉献青春,与当地的蒙古族小伙子朝鲁结为夫妻,用实际行动兑现了一生的诺言;金钟山娶了一个善良的蒙古族姑娘,当年青涩的江南小伙蜕变成身材魁梧,喝着烈酒,能说一口地道蒙古语的蒙古族汉子,他们的身心全部融入了草原。知青们感恩草原的接纳和锤炼,故事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不断深化主题,当年草原上驯马的毛头小伙,现今的王自正教授带领南京知名医疗专家,在乌审旗第一人民医院开展讲座、义诊,让乌审人民享受到先进的医疗服务。
其次,《草原月 秦淮河》叙事编排精巧,结构丰富有层次,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全剧围绕“草原人民的淳朴善良滋养了南京知青,南京知青心系草原回报第二故乡”两条主线贯穿全文,多时空自然衔接,简洁明了,形成历史和现实、过去与现在的时空交错。两条叙事主线从剧中主人公青年和老年的人生经历展开,通过个人的命运传递了中华大地各民族血脉相融、薪火相传的时代精神。其中,大量回忆与现实穿插的叙事手法,构建了多层次的时空结构,比如:高玉凤在火车上给孙女回忆,放羊迷路昏倒在雪地里被牧民救起的情节,让故事既有连贯性,又充满层次感。此外,在叙事方式上还大量使用内聚焦视角,即以故事内人物的感知为视角。比如:第二集以主人公胡阿凤读日记开头,以日记为主线将不同的场景贯穿起来,这样的设计使叙事主题在表达上更加深刻,为听众带来了沉浸式的体验,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在有限的时空里最大化地展现戏剧冲突,揭示出了鲜明的人物思想、性格、情感以及蕴含的时代意义。
独具魅力的声音艺术书写时代华章
广播剧作为一种以声音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草原月 秦淮河》充分发挥了广播剧的声音元素功能,构建了丰富的意象空间。
剧中主要人物多采用普通话进行演播,牧民的角色夹杂着蒙古族口音和地方特色语言,突出了地域文化特色,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代入感;配音演员情感饱满、极具感染力的表演,使角色形象更加鲜活生动,让听众身临其境,深刻感受到了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故事的深层寓意,彰显了广播剧“以声成戏”的独特魅力。
在音效的使用中,配合多层次的音效,给听众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构筑出了一个绚丽的艺术空间。比如:《草原月 秦淮河》剧情开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站台喇叭的激情播放、火车长鸣中母亲的呼喊声,把听众瞬间代入到了那个特殊的年代,有效地引导了听众的听觉联想,使听众在大脑中构建出丰富的故事场景,放大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羊叫、孩子哭、马嘶、牛哞、喝酒、暴风雪、南来北往的火车鸣笛……大量的音效使用让整部剧时空转换自然流畅,结构层次更加清晰分明;符合时空背景的声音环境,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提升了可听性和欣赏性,让听众体验到了跨越时空的情感联结。
《草原月 秦淮河》根据不同的情节和情感氛围,使用了大量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的背景音乐和歌曲,增强故事的感染力。悠扬的马头琴音乐贯穿了整剧的叙事脉络,“艾蒿山”“远飞的大雁”“敬酒歌”“心中的乌审”“草原的月亮”等歌曲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情感,衬托了现场气氛。比如,“南京知青在草原”座谈会,在深情悠扬的歌声中,勾勒出了陶力庙燃起篝火,知青和牧民们欢聚一堂,喝着奶茶、烈酒,缓缓起舞的视觉画面……丰富的声音元素相互交织,秦淮河的博爱与草原的大爱永远连接在一起。用音效参与叙事,用音乐演绎剧情,一场听觉盛宴让听众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民族文化的流淌中,“以声为笔”情景交融,走进南京知青在草原的故事,书写了党的民族政策照耀下,民族团结模范自治区民族工作取得的伟大成就。
总之,广播剧《草原月 秦淮河》是乌审旗融媒体中心出品的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可听性于一体,体现民族团结、守望相助主旋律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白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