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百年考古的辉煌历程——“红山文化”命名七十周年系列报道之五

来源:正北方网-《内蒙古日报》 编辑:许燕梅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22日 13:33:18
|

大地铺纸,岁月为笔,罗缕纪存,百年考古实证着历史前行的脚步。

红山文化发现于中国考古学诞生之年,而“红山文化”命名如今已经整整70周年。

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辽西锦西沙锅屯遗址进行发掘,其中就包括“红山文化”遗存,这是中国考古学的肇始之事,这一年也成为中国考古学的开端之年。红山文化的发现与研究贯穿中国考古学的百年历程。

20世纪30年代初,考古学家梁思永在红山区域内做调查,也发现了一些属于红山文化的遗物。1935年红山后遗址被第一次发掘,重要报告《赤峰红山后》于1938年发表,红山文化引起了世人瞩目。此后,不断有红山文化文物出土。

时间到了1954年,红山文化迎来了重要时刻。著名考古学家尹达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书中,将之前的“赤峰红山后遗址”正式命名为“红山文化”。

从此,红山文化在考古学文化领域拥有了自己响当当的名字,成为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璀璨耀眼的一颗。

“红山文化坛庙冢,中华文明一象征。”

苏秉琦先生认为,在诸多命名的文化序列中,红山文化史独树一帜,是最耀眼的一支。中国跻身四大文明古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红山文化提供了重要佐证。

70年来,红山文化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横空出世。

1971年,农民张凤祥在田中挖出了一件黑乎乎的“钩子”,带回家后给弟弟用绳子拖着玩。没几天,墨绿色的碧玉得以显现,“中华第一龙”C型碧玉龙腾跃而起,举世闻名。此后,一系列重要文物陆续被发现,为红山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佐证。

红山文化成功“破圈”,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

这个阶段的重要考古收获有两个,喀左东山嘴遗址石砌建筑址、陶塑人像群的发现和建平牛河梁“女神庙”、积石冢群的发现。

这两次重大考古发现,震撼了当时的中国考古学界,不仅对红山文化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整个中国考古学的研究也同样具有非凡的意义。

在红山文化命名70周年之际,刚刚完整揭露的一座积石冢,一次性出土的百余件红山文化玉器,特别是发现的与凌家滩文化玉冠饰相似的器物,填补了内蒙古红山文化出土玉器考古研究的空白,也为探索河套地区龙山时代“藏玉于墙”现象来源提供了新的线索。

2023年彩陶坡遗址出土的龙形蚌饰,是红山文化考古发现中出土的惟一一件舒展开的龙的形象。2024年运用3D模拟拼接技术进行了复原,碳样测年数据显示其距今约6300年,填补了红山文化早期龙形象的空白。

考古发掘的脚步从未停歇。

70年来,专家学者深扎挖掘一线,搭建学术平台,培养研究人才,不断探寻红山的千古秘密。

作为红山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1993年8月,首届中国北方古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此后又举办两届。从2006年开始,红山文化高峰论坛作为中国北方古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延伸继续开办,截至目前已经举办十几届,持续将红山文化研究不断推向新高度。

赤峰学院副院长孙永刚介绍:“多年来,赤峰学院以科研项目为中心,以红山文化研究院为平台,建立起红山文化研究体系。2012年整合校内外优秀资源成立红山文化研究院。2014年内蒙古红山文化学会落户赤峰学院,同年开办期刊《红山文化研究》,开通赤峰学院红山文化研究网站,启动西辽河流域史前考古文献资料中心建设……”

70年来,红山文化遗存脚步不停,走出去、活起来。

2021年,“玉·见——红山·良渚文化展”在浙江省博物馆开展,两种文化穿越时空和地域紧紧相拥。

遥远的文明曙光初现之时,这些文化就在彼此遥望着,数千年后,他们仍在交相辉映,共同印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起源。

红山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之一,更是世界文化的重要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2012年,红山文化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消息传来,令所有人为之振奋。多年来,赤峰市和辽宁省朝阳市联合申遗工作从未停止。

读懂红山,方知何以中国。

红山文化遗址是一个整体,从聚落、祭祀、墓葬、出土器物等角度,全面展示出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北方地区独特的文化面貌和突出成就,以实物遗存见证了中华文明不同区域间的文明交流。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新的时代,新的起点,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不断深入,红山文化的文明足迹必将愈发清晰,必将进一步焕发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热爱,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草原云·正北方网记者 王静宇徐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