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锦旗育才社区:从“课后真空”到“成长沃土”

编辑:包雪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9日 10:37:29
|

图片

从缓解“辅导焦虑”到构建“多元课堂”,从知识灌输到素养培育,当志愿服务精准聚焦陪读家庭的教育困境,杭锦旗育才社区推出的“育鉴--陪读家庭的课后教育助手”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正以创新的组合拳,为课后教育服务提供了生动样本。作为凝聚志愿力量、服务特定群体的典范,该项目自2024年6月启动以来,采用“非常6+1”的模式,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聚焦安全教育、环境保护、职业体验、文化传承、美育教育、劳动教育六大核心领域,打造了“体验+品鉴+联盟”的课后服务新范式。通过500名志愿者的倾情投入(其中党员占比3%),项目不仅为陪读家庭的孩子打开了广阔的校外课堂,更有效缓解了家长的陪读压力,点燃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如今,“育鉴”如同一座桥梁,连接起社会资源与家庭需求,绘就了一幅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温暖图景。在内蒙古这片热土上,一场以志愿服务赋能课后教育的创新实践,正悄然改变着众多陪读家庭的生活轨迹。

图片

从“单一课堂”到“综合体验”:破解陪读家庭“课后真空”。对于许多陪读家庭而言,孩子放学后的时间往往成为“教育真空”——家长精力有限,孩子活动单一。“育鉴”项目敏锐捕捉到这一痛点,以丰富多元的体验式活动为核心解决方案。项目精心设计了五大亮点模块:场馆体验(拓展视野)、职业体验(启蒙规划)、民俗体验(传承文化)、农耕体验(亲近自然)、亲子互动体验(增进情感)。这些活动并非零散开展,而是有机整合在《非常6+1》的框架下,覆盖六大教育领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素养提升体系。通过链接外部资源,项目成功将杭锦旗境内的博物馆、企业、文化场所、农场等转化为生动的“校外课堂”,让孩子们在游学与实践中获得远超书本的知识与能力,有效填补了课后教育的空白。

图片

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奔赴”:激活家长参与,构建共育闭环。“育鉴”项目的深层价值,在于其独创的“家长品鉴”环节。这不仅是项目名称“育鉴”的由来,更是其实现服务闭环、提升质量的关键机制。活动并非在孩子体验结束时就画上句号。项目专门设置环节,让家长品鉴孩子们在参与活动后的变化与成长——可能是新掌握的安全技能,一份亲手制作的手工,对某种职业的认知加深,或是在劳动中磨砺出的坚韧品格。这种直观的成果展示,让家长们真切感受到项目价值,不仅增强了其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更成为项目持续优化迭代的动力源。家长们宝贵的反馈,推动着活动形式不断创新、内容持续深化,形成了“活动开展-成果呈现-家长反馈-优化升级”的良性互动循环。同时,项目通过凝聚“志愿红”的力量,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为有特殊需求的陪读家庭提供上门服务等精准支持,进一步深化了服务的温度与精度。

图片

从“单打独斗”到“联盟共建”:汇聚资源,打造可持续生态。为确保项目的深度与广度,“育鉴”项目采取了资源整合、联盟共建的策略。项目发起成立了“都兰志愿服务联盟”,有效汇聚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志愿力量和专业资源。联盟的建立,不仅壮大了服务队伍(500名志愿者),更关键的是整合了更丰富的活动场所、更专业的指导力量、更广泛的支持网络。这种联盟化运作,打破了单一组织资源的限制,为系列游学活动和深度体验提供了坚实保障,使项目能够持续、稳定、高质量地运行。联盟模式本身就是社会力量协同参与青少年教育的一次成功探索。

“育鉴”项目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赢得了多方肯定。在“文明新风尚·潮涌‘几字弯’文明实践项目大赛”中荣获优秀奖,在“志美暖城 益暖民心”志愿服务项目展示中被评为志愿服务三类项目。其创新模式和温暖故事,也吸引了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官方新闻客户端的深入报道,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更重要的是,项目已深深融入众多陪读家庭的生活:孩子们在多元体验中快乐成长、拓展视野;家长们从焦虑陪读中得以喘息,并欣喜见证孩子的进步;志愿者们在奉献中收获价值与感动。这场始于“课后教育”的志愿行动,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为陪读家庭点亮希望之灯,为民族团结进步和青少年全面发展浇筑坚实基础,书写着新时代志愿服务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温暖篇章。

“育鉴”之路,步履不停。育才社区将继续用心用情做好陪读家庭子女的关爱服务工作,让“育鉴——陪读家庭的课后教育‘助手’”项目成为照亮孩子们成长之路的温暖明灯,助力他们在法治的阳光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