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扎根草原56年 用一生兑现承诺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编辑:包雪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25日 09:32:40
|

王强,鄂托克旗工信和科技局(原科学技术局)退休干部,2024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1968年夏秋之交,王强和1086名南京知识青年一道,离开父母、告别城市,带着理想与豪情,来到鄂托克草原插队下乡,与牧民同吃同住、同生活同劳动。从青春年少到古稀老人,王强的选择依然是坚定地扎根草原、奉献草原,他坦言一生已经与草原人民凝结起割舍不断的情感。

到牧区去,到边疆去

“到牧区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从南京火车站出发,到乌海下火车,再坐卡车到鄂托克旗原阿尔巴斯公社呼吉力图大队(现楚鲁拜嘎查)。“一下车就看见牧民在草原上放羊,我们从没到过草原、没见过绵羊。”王强到现在还能回想起那发自内心的兴奋与激动,“终于来到想来的地方了。”

初见时的激动心情还未消散,王强就遇到了挑战,首先便是“语言关”。“当时我寄住在楚鲁拜嘎查的斯仁道尔吉家,这家的3个小孩就是我的蒙古语启蒙老师。”曾是南京市第九中学品学兼优毕业生的王强,从吃饭、喝茶、放羊这些日常用语学起,3个月后,王强就可以用蒙古语同牧民交流了,这也为他以后留在内蒙古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活习惯上的差异也让他适应了好一段时间。“刚开始觉得羊肉膻,也不习惯喝茶要放炒米酥油,到后来羊奶不加热也能往肚子里灌了。”王强笑着说道,还有“劳动关”“洗澡难”等问题,在牧民的关心下,他都一一克服。

“牧民对我非常包容爱护,让我很快就爱上了草原。”到牧区几个月后,王强在马背上立下了要为草原奉献一生的誓言。好学上进、吃苦耐劳、风趣幽默的王强深受牧民们喜爱,逐渐成长为鄂托克旗众所周知的知青榜样。他不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被选举为嘎查长、苏木长,并且在当地收获了爱情,迎娶了牧民女子巴图那顺。对草原和巴图那顺的承诺,他用一生来兑现。

初心不改,一生应诺

“我在草原待了一辈子,牧民教会我很多东西。”与牧民一起生活的日子,让王强获益良多,更让他坚定为草原奉献青春和热血的初心。

为提升牧民经济收入,王强想方设法从乌海雇大卡车,将牧区盛产的牛羊粪卖到宁夏石嘴山,又拉着宁夏大米回到草原改善牧民的生活,生产队的分红也持续攀高;改革开放后,王强家分到300多只羊,他将130只羊送给了家境较差的斯仁道尔吉家,老人连连感叹“我们会感激一辈子”;看到一个蒙古族女孩因母亲产后大出血去世而无人抚养,王强一家义无反顾地收养了她。

后来,不少知青陆续通过招工回城。想到来草原时的初心,想到提亲时对巴图那顺和长辈的承诺,王强决定还是要留在牧区。“我许下诺言,就要坚守诺言。”后来,在担任鄂托克旗公卡汉乡乡长期间,王强通过公开竞价的方式,将企业承包乡里煤矿的价格提升20余万元,改变了乡里负债累累的局面,却也不经意间“得罪”了一些企业家。“我无意中把很多人的财路堵了,但群众称好、干部称好,我就问心无愧。”王强说。

他乡故乡,相交相融

在申报各种称号时,王强多次建议把机会留给年轻人。“年轻人才是未来,他们能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做更多的事情。”但当地政府依然坚持推荐王强。“这是对我这一生的肯定,更是对我们这一批南京知青在内蒙古所做贡献的肯定。”王强多次透露,南京知青加深了两地的交流交往,架起了民族团结的桥梁。

知青下乡让草原牧民有了新的儿女,也让南京知青有了第二故乡。从此,他乡成了故乡,两地的牵绊也日益加深。1998年,受王强等南京知青和当地牧民的影响,南京与鄂尔多斯结为友好城市,在全国开创了知青插队与出生地结好的先河。退休后的王强还成为联络两地的友好使者,将阿尔巴斯白山羊绒和山羊肉推向华东地区,协助其他知青一道推动成立南京市内蒙古商会。

现在,这批南京知青和草原牧人之间已经形成一种你来我往的亲近关系。南京和鄂尔多斯两地的政府机构、商会在他们的推动下互动频繁,各种商品推介会、创新创业项目宣介签约会、招商推介会等系列活动不断开展。王强和大家有个新想法,建立一个基金,为第二故乡的农牧民捐资助学,尽己所能让亲人们生活得更好。

(市文明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