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特色产业书写共富新篇章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编辑:包雪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7日 09:08:08
|

牧场里“落户”的娟姗奶牛,草原上“智慧”放牧的细毛羊,车间里跨界新生产的酥油口红……鄂尔多斯的广袤大地上一项项立足本土的特色产业,正以创新为笔,书写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鲜活篇章。

“牛富贵”的致富经

在乌审旗图克镇图呼勒岱嘎查,来自澳大利亚的娟姗奶牛有了一个接地气的中国名字——“牛富贵”。牛如其名,它们正为农牧民带来富贵和希望。

相比传统奶牛,娟姗牛吃得少,产出的牛奶品质却更高。说起引进娟姗牛的初衷,内蒙古牧名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傲特更脑日布讲述了他的故事。

傲特更脑日布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曾在上海做设计师。2015年,他回乡探亲时,母亲为他准备传统奶制品,意味深长地说:“以后我们老了,谁来做这些奶食呢?”为了不让这份代代相传的美味失传,傲特更脑日布毅然辞去上海的工作,回乡创业。“我们以传统手工艺为根基,通过技术研发,让黄油、乳酪干等传统奶制品以更现代的形式走进大众生活。”傲特更脑日布说。

创业之路并非坦途,优质奶源曾是制约公司发展的瓶颈。针对奶源不足、产品质量不高的问题,经过多次与相关专家实地研判后,最终通过协调上级部门使用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120万元,从澳大利亚引进了148头乳质优厚的娟姗奶牛,既改良了牧户奶牛品种,又解决了奶源短缺问题和奶源质量问题。

如今,傲特更脑日布牵头建立了鄂尔多斯传统奶制品产业化联合体,通过“党支部+公司+合作社+牧户”的模式共同致富,公司奶制品年产量可达1000吨,年产值2000多万元,通过收购奶源带动周边牧户34户发展,实现增收260万元。

智慧牧场的“羊”光大道

无人机巡航草场,智能项圈守护羊群,一部手机就能远程操控饲养系统……在乌审旗乌兰陶勒盖镇巴音希利嘎查鄂尔多斯细毛羊产业一体化发展园区,传统的牧羊生活正被科技重新定义。

牧民傲特根吉日嘎算了一笔账:“每只细毛羊能多赚300元,500只羊一年就能多15万元的收入。”

这笔实实在在的收入,源于鄂尔多斯细毛羊产业的全面升级。作为乌审旗的标志性畜种,鄂尔多斯细毛羊凭借其肉绒两用的高品质特性,被乌兰陶勒盖镇视为推动农牧民产业转型升级、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园区构建了“掌上养殖+智慧牧场+品牌矩阵”的全产业链体系。科学化养殖试验区里,科研人员正通过优化饲草料让羊肉的口感更加细腻;牧民合作社的直播间里,“草原明珠”鄂尔多斯细毛羊肉预制品卖得热火朝天;精细化深加工线上,带有地理标志认证的鄂尔多斯细毛羊肉正在装车发往北京、上海等城市……目前嘎查已建成17个标准化家庭牧场,带动周边246户形成产业集群,细毛羊产业年产值突破1500万元。

酥油口红“润”共富

鄂尔多斯市人才科创服务中心的特色展台上,陈列着我市各旗区研发的各类特色文创产品。其中,一款“可以吃的酥油口红”格外引人注目。

这款特色产品的诞生,源于一位远嫁至此的湖南媳妇肖彬的匠心巧思。

初来乍到,干燥气候让肖彬唇部皴裂。在婆婆的推荐下,她尝试用本地酥油涂抹嘴唇,滋润效果奇佳。由此,一个将酥油制成口红的想法在她心中萌芽。

从食品到化妆品,这条路挑战重重,但肖彬十分坚定。她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对传统酥油进行精炼、纯化,历经近两年攻关,终于在2020年成功研发出酥油口红。产品上市后广受欢迎,已销售十几万支,公司更是斩获多项专利。

产品获得成功后,肖彬还组建了鄂尔多斯市朝乐蒙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伊金霍洛旗和康巴什区设立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基地,持续帮助残疾人员43人。基地通过组织非遗手工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等,辐射性带动200多人灵活就业增收,用唇间一抹亮色,描绘出共同富裕的温暖画卷。

一个个鲜活的特色产业,正持续为鄂尔多斯各族群众共同富裕注入强劲动能。2024年,鄂尔多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35万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兴、百姓富、生活旺,已成为这座城市最动人的图景。

(鄂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