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好“丰”景 肉牛“链”就致富路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编辑:包雪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2日 09:40:36
|

在鄂托克旗广袤的田野里,一台台青贮收割机轰鸣作响,挺拔的玉米被齐根切断、粉碎,化作细碎的青贮饲料,装进等候在旁的运输货车。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新鲜接力”,玉米从传统的粮食作物,“变身”为肉牛的“优质口粮”,在一条日益清晰的产业链上,实现着价值的飞跃。

在棋盘井镇草籽场社区,农民苗海珍站在地头,看着收割机在自家玉米地里来回穿梭,脸上洋溢着笑容。“今年我种了2000亩青贮玉米,预计收获4000吨青贮,按照签订的购销协议,以每吨560元的价格卖给嘉胜牛场,不愁销路。”

说话间,青贮收割机高效作业,农机手熟练地操控设备,切割、粉碎、揉搓一气呵成,粉碎后的青贮料从出料口倾泻而出,精准落入同步行进的运输货车车厢内。

“这样的合作是双赢。”苗海珍算起了另一笔账,“牛场不仅包销我们的青贮,还给我们提供牛粪做肥料,牛粪比化肥好使,肥效长还养地,一年下来能省下一大笔开销。”订单农业加上资源循环利用,让农牧民的钱袋子更鼓,种地的信心也更足。

据了解,今年,鄂托克旗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达14万亩,目前进入收储高峰期。曾经的“粮食”正大规模地转变为“饲料”,成为当地畜牧业发展的坚实根基。

在嘉胜牛业育肥场,运送青贮的货车排起了长龙,工作人员紧张有序地核对重量、登记信息。“从9月中旬开始,我们向周边的农牧民收购青贮,现在每天能收2000多吨,争取按时完成3.5万吨的收储目标。”嘉胜牛业总经理王占东指着不远处的储存区介绍,为了保证青贮新鲜度,货车每卸下一批青贮,铲车就会及时将其推平、压实,盖上塑料膜密封,最大限度减少水分流失。青贮发酵两三个月后,出来的青贮足够1万头牛吃上15个月。

“青贮是牛的‘主食’,品质直接影响肉质。”王占东说,牛场对青贮有着严格的标准,“水分、淀粉含量、毒素指标等每一项都要检测,这样才能养出健康壮实、肉质上乘的好牛。”

目前,牛场存栏肉牛8000头,每年需要青贮3.2万吨左右,能为周边农牧民带来1792万元的收入。

“我们和广东的多家企业签约了订单,出栏的活牛直接运过去。去年出栏了8000头,今年订单比去年多2000头。”王占东翻看着手机里的订单记录,“广东市场青睐肉质鲜嫩的牛肉,很受消费者欢迎,基本不愁销路。”

从田间玉米“变身”青贮,到现代化牛场的精心储存、科学喂养,再到肉牛“南下”端上餐桌,一条集种植、收储、养殖、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正在鄂托克旗悄然成形,让农牧民的玉米变成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让肉牛产业步入“黄金赛道”。

(冯晓芳 毕希日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