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走进伊金霍洛旗札萨克镇壕赖柴达木村干滩香菇种植基地,26栋大棚整齐排列,棚内菌香四溢,一排排菌棒上,饱满肥硕的香菇簇拥生长。棚内,村民们穿梭其间忙着采摘、分选、分装;棚外,河南客商正忙着过秤、装车,小香菇成为撑起农牧民收入的“致富伞”。
河南客商陈聚国在河南省郑州市做香菇生意18年,他高兴地告诉记者:“这里的香菇品质好,在我们河南的大型商场、超市很受欢迎。”
基地的丰收底气源自成熟的发展模式与技术升级。札萨克镇采用“党支部+公司+农户”模式,建成集菌棒制造、种植、筛选烘干、冷库存储于一体的现代化基地,通过智能化设备精准调控温湿度,让优质菇产出率大幅提升。同时,基地实现菌棒自主生产,每棒成本较外购降低近20%,既节省开支又掌握核心技术。
“我们今年种了26栋大棚,共20万棒菌棒,一个棒按照2斤计算,就是年产值40万斤,40万斤按照一斤5元钱计算,将近200万元。”壕赖柴达木村党支部书记杨在明说。
如今,村里有3户村民盖起19栋大棚开始种植香菇。村民刘翠英的7座大棚里也是一派欣欣向荣,她正忙着采摘成熟的香菇。她在去年4个大棚的基础上,扩大了种植规模,今年也是一个丰收年。刘翠英说:“今年扩展到了8万棒,现在已经产了10万多斤,我一年的收入挺可观的。下一年准备继续扩大规模,把香菇产业做好,再带动周边的农户,让大家和我们一起种香菇。”
从田间大棚到外地市场,札萨克镇的香菇凭借过硬品质打开销路,不仅成为农牧民的“致富菇”,更搭建起跨区域的产销桥梁,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动能。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杜亚儒 通讯员 麻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