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乌审旗红枣科技小院的500亩红枣迎来丰收。一颗颗饱满的枣果挂满枝头,工人穿梭林间加紧采摘。依托当地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自然条件,这里产出的红枣糖分积累充分、品质优良,亩产鲜果约2000斤,较往年提升300至400斤。
“我们的枣五月开花,三四月完全能够避开倒春寒和晚霜冻害,产量基本稳定。”乌审旗红枣科技小院负责人李孔介绍,国庆期间,不少游客和周边牧民前来采摘,红枣园也成为周边休闲农业的热门去处。
这片基地不仅是丰收的果园,更是一座活的“红枣基因库”。目前,科技小院已收集保存68个红枣品种,成功选育出“蒙枣1号、2号、3号”三个适宜本地种植的良种,并在全市推广种植面积达3万多亩。此外,科技小院还培育出抗旱耐瘠的酸枣品种,可用于“三北”工程建设。
“酸枣成活率高、适应性强、需水量少,完全适合在沙地和梁地栽植,管理成本也远低于其他枣树。”李孔说,这一特性为红枣产业与生态治理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从单一红枣种植走向多元品种培育,从特色林果经济拓展至生态治沙实践,乌审旗正以一颗颗红枣为笔,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答卷。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路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