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田的“变革”:奏响共富的和声

——“中国式现代化鄂尔多斯实践”现场观察记④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编辑:包雪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08日 16:34:23
|

龚吉仁村公鸡林社应用耐特菲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仲夏七月,万物丰茂。位于达拉特旗吉格斯太镇龚吉仁村的公鸡林社,成片的玉米田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哒哒哒……”在玉米田的附近,只听一阵机器运转的声音从高标准农田水肥一体灌溉泵房中传出。

原来这是龚吉仁村今年新引进的耐特菲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小水勤浇”的模式,既减少了深层渗漏,同时所输送到田间的水肥可直接灌溉到作物的根部,实现了水肥节约和作物增产。

“现在可比过去方便多了,过去我们这里土地碎片化十分严重,每家的地平均都在十块以上,种植成本高、产量低,甚至很多人还选择把地承包了出去。浇灌方式也十分落后,用水渠大水漫灌,浪费人力和水。现在我们把土地整合起来后由合作社统一经营,新增添的灌溉技术让种地用一部手机就能办到,如今农民个个都当上了‘甩手掌柜’,在家坐等分红就行。”今年54岁的贾瑞峰是龚吉仁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社长,他一边说话一边正忙着操作农田灌溉系统。

龚吉仁村下辖8个合作社,是全市唯一一家整村完成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的村庄,拥有高标准农田13578亩,共有13套智能水肥一体灌溉设备。

土地分散经营,地力差、劳力弱、规模小、收入低、经营散,曾经困扰着一代又一代龚吉仁村人。60周岁以上人口占到全村人口的90%左右,再加上农田里有大量的田垄、堰道,无法实现集中连片耕种,“种地”成为农民的一种负担。

随着达拉特旗“党建引领 统种共富”经营模式的推进,龚吉仁村组建起了“一社六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土地合作部、购销合作部、信用合作部、养殖合作部、房宅合作部、农机合作部),同时以“一统五化”(土地合作规模化、土地整治标准化、生产经营组织化、农业服务社会化、经营收益股权化)为具体举措,“一村一田”让这座古老的村庄焕发出新生机。

龚吉仁村积极鼓励村民以土地为资本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在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原则的基础上,采取“社管会+干事长”的经营模式进行集中管理和运营,采用“保底+分红”的模式分配收益,净收益扣除保底后,7%用于合作社成员的补贴,13%用于村集体经济,剩余80%再由所有村民按股进行二次分红。

“成本共摊、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土地合作关系,改变了以往小农经济的局限性,也让龚吉仁村成为了全镇土地合作经营的先行者。

在2023年“党建引领 统种共富”分红大会上,龚吉仁村分出了每亩地915元的高价,收入最高的农户甚至每亩地拿到了1080元,计算下来,相比过去每亩地人均增收300元。令人惊喜的是,村集体经济仅去年一年就收入83.7万元。

“由于目前村里老年人较多,我们计划把村集体经济的收益用于建设老年食堂,解决好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未来我们还会把收益拓展到集中养老、医疗服务等乡村建设当中。”龚吉仁村包村干部王恒说。

“过去我们用的是‘党建引领 统种共富’1.0模式,现在已经全面升级到了2.0版本。所谓的2.0版本是指以全域、全要素、全链条、全方位服务为主要典型特征的一种经营模式,它不仅能拓展土地种植面积、提升土地地力,还能实实在在地助力农民增收,最终实现一产重塑的大目标。”吉格斯太镇党委书记乔有世谈到此事时,充满信心。

龚吉仁村是达拉特旗推动“党建引领 统种共富”土地合作经营模式的一个缩影。2023年至今,达拉特旗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已达到152.5万亩,占全旗基本农田的67%,目前已有14个行政村共计分红8000多万元。2023年全旗粮食生产收获“二十连丰”,实现了由“粮田”变“良田”再变“粮仓”的巨大转变。

“党建引领 统种共富”为这片土地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从 1.0 版本的初步探索到如今迈向 2.0 的全面推广,达拉特旗在乡村振兴之路上奏响了“共同富裕”的和声。

记者手记

从“谁来种地”到“都来种地”

近年来,困扰农村共同富裕最大的难题之一是“谁来种地”。年轻人“不愿种地”、老一辈“种不动地”,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与经济效益偏低的问题叠加,导致种地出现生产成本“地板”和收益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种地成为一种负担,严重影响着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聚焦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达拉特旗向改革要动能,坚持党建引领,大力推广“统种共富”土地规模化合作经营模式,有效弥补了“共同富裕”与“谁来种地”之间的空白点,实现了地有人种、田有人管、责有人担,走出了“党建红、村庄美、产业兴、百姓富、社会稳”的新路子,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一种范本。

乡村实现共同富裕,还需要“变”字当头。落实“改革措施”、放大“改革效应”,只有当土地被抢着耕种、当乡村有更多职业农民,才能真正实现农民收益最大化、土地资源最大化、经济效益最优化,才能让村民和村集体实现收入“双提升”,让村集体有钱给村民办实事儿、办好事儿,让共同富裕充满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