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大舞台” 唱响“幸福曲”

来源: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李美莹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26日 09:41:52
|

在准格尔大地上,活跃着一支乡村乌兰牧骑队伍,他们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扛起锄头可耕田,涂上油彩便起范儿,他们扎根基层沃土,用文艺表达生活;他们贴近群众创佳作,硕果累累获称赞;他们一直奔波在演出的路上,把欢乐送到百姓家门口。一场场演出从乡村演到城市,从农家小院搬到大舞台,从乡村大舞台又搬到田间地头,为老百姓留下了闪亮的印记。如今,乡村乌兰牧骑的精彩演出一直在路上,正逐步成为准格尔旗一张新的“文化名片”。

乡村乌兰牧骑的“热辣滚烫”

2023年1月16日,准格尔旗在十二连城乡成立了全区首支乡村乌兰牧骑。这一天,90名农民演员从招募考核中脱颖而出,他们是由各村文化管理员、文艺骨干、文化传承人等组成的新团体,分布在十二连城乡西、中、南、东部区,接过授旗便有了统一的新名字——十二连城乡乡村乌兰牧骑。

“一年来,我们参与了甜瓜节、丰收节、民俗节、农民‘村晚’、农民运动会等20多场演出,队员的艺术才华也发挥得越来越好。2024年,我们要让更多的优秀人才充实到乡村乌兰牧骑队伍中,创作更多精品力作,把乡村乌兰牧骑建设好,把地方文化传承好。”十二连城乡文化站站长、乡村乌兰牧骑队长池永忠说。

乡村乌兰牧骑成立以来,准格尔旗文化和旅游局探索“乌兰牧骑+”创新模式,赋予其“文艺轻骑兵”的定位,指导各苏木乡镇共组建了14支乡村乌兰牧骑,汇集具备文艺表演功底群众1000余人,开展文艺演出505场。“乌兰牧骑+”加的是文化、法治,是卫生、健康,是党和政府的关怀,更是对基层群众的深厚情谊。如今,乡村乌兰牧骑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出更多文艺作品,讴歌新时代,服务基层群众,全面推进乡村乌兰牧骑队伍建设,让文艺之花更加绚丽。

“舞台”变“讲台”,“演员”变“教员”。乡村乌兰牧骑成立后,准格尔旗乌兰牧骑和乡村乌兰牧骑无缝链接,依托农民“村晚”、文艺汇演、基层惠民演出、流动宣传宣讲等形式,结对子、种文化,深入挖掘乡村生动事迹,创作出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

近年来,准格尔旗创新乌兰牧骑服务模式,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构建以“乌兰牧骑+”为核心内容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村文化阵地在乡村振兴和社会进步中的软实力作用,利用歌曲、二人台、呱嘴、漫翰调、现代戏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到人民中间去”基层综合志愿服务活动,让乌兰牧骑的脚步踏遍准格尔的每个角落。

农民文化交流的“根据地”

“有腿脚不便的乡亲,我们就到他的家里演出。”以前,乡村大舞台、小广场是乡村文化交流的“根据地”。乡村乌兰牧骑延伸演出路径、拓展演艺空间、探索演出形式,打造多元舞台,让文化活动室、田间地头、温室大棚、老百姓家中都成了文化交流的“根据地”。

“哪怕只有一个观众,我们也要全力演出。我们本身就是农民,以前,喝酒、打麻将,整天围着锅台转。现在,拿起锄头就种地,装扮上就唱戏,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唱起来、跳起来,心情好了,大家都开心。我们从群众中来,又回到群众中去,既娱乐了自己,也活跃了乡村文化。”十二连城乡乡村乌兰牧骑西队队员郭秀峰说。乡村乌兰牧骑的演员都来自农牧区,他们知道农牧民想听什么、想看什么。自编、自导、自演、自娱自乐便是这簇“红色嫩芽”的鲜明底色。如今,乡村乌兰牧骑还是村里送政策、送科技、送文艺、送医疗的“乌兰牧骑+”综合服务队。

走进十二连城乡五家尧小区,乡村乌兰牧骑的演员们正在巡回演出。弹扬琴、拉四胡、唱漫瀚调、演二人台,一曲唱罢接着一曲。村民们聚在一起,听曲、唱歌、话家常,乡村生活在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熏陶下变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我们先后去了孤寡老人、留守老人、低保户、五保户和残疾户等家里入户演出,因为他们行走不便,我们便把自编自演的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接地气、正能量的演出送到老百姓家中,还利用抖音、快手等方式进行直播,让更多老百姓看到我们的节目,此举受到广大村民的好评,给我们送来锦旗,特别荣幸。”十二连城乡乡村乌兰牧骑西队队长周觅柱说。乡村乌兰牧骑的队员们都来自当地农村,他们农忙时种地、农闲时演出,年龄最大者79岁,最小者44岁,平均年龄超过60岁,个个精神十足、热情自信,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他们演出的节目大部分是自编自演,传统与现代结合,包括地方小戏、二人台、漫瀚调、红歌、流行歌、民族歌和一些语言类的节目。

池桂林今年79岁,乡村乌兰牧骑队伍里年纪最大的队员,他说:“我从二十几岁就喜欢四胡、漫瀚调,拉了30多年。加入乡村乌兰牧骑后,文化宣传里旧调新词80%都是新东西,我们还把草莓、小瓜子、水稻、螃蟹等土特产写进歌词里,感觉很有成就感。”

漫瀚调唱响全城百姓心

“你知道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几十几道弯里有几十几条船……”这是传唱在黄河岸边的漫瀚调《天下黄河》,准格尔旗作为漫瀚调之乡,人们对漫瀚调的热爱可谓是“精神食粮”,这里的大多数人都能哼唱几句。

漫瀚调是以蒙古族短调民歌为基础,融入汉族民歌而形成的独特歌种。一词多曲,一曲多词,蒙汉双语,曲调流畅,音域高昂,伴有笛子、四胡、扬琴、梆子、四块瓦,是蒙汉民族在长期同生共荣中两种文明碰撞与交融的产物,是准格尔旗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015年第七届漫瀚调艺术节,“千人同台吟唱漫瀚调”成功申报为世界纪录项目;2023年,《非遗里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进一步展现了漫瀚调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让各族群众领略了准格尔旗非遗魅力;如今,准格尔旗30多万人哼唱漫瀚调,让地方曲唱出新感觉。

走进大路镇创业社区文化活动室,十二连城乡、大路镇乡村乌兰牧骑和社区暖心文艺服务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排练。演员们身穿鲜艳的服装,伴着悠扬的乐曲声,漫瀚调、二人台等节目轮番上演,大家热情高涨,神采飞扬,全情地投入排练中。

“我从小就喜欢漫瀚调,团队组建后经常和老艺人一起交流学习、现场培训,希望为老百姓创造一个丰富的文娱活动空间,为传承准格尔旗漫瀚调非遗做出一份贡献。”大路镇乡村乌兰牧骑器乐表演者白兰柱说。

如今,准格尔旗部分学校开设了漫瀚调社团,已有几百名学生参与其中,让漫瀚调“走红”于年轻人之中,让这枝“艺术之花”越开越绚烂。

如今,在准格尔旗广袤大地上,以乌兰牧骑为代表的演出力量不断登上全市、全区、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大舞台,获得各项大奖,并相继进行了漫瀚调传承、研习、创作和创新,获得各族群众的喜爱,让漫瀚调成为准格尔旗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

一路芬芳一路歌,非遗绝技添新彩。迎着太阳,乡村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又出发了,此刻他们正活跃在准格尔大地上……(张宪丽 任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