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什教育模式”正在输出……

作者:王慧丰、张晓艳、王红梅、常娜 来源:暖新闻微信公众号 编辑:马慧博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19日 10:13:58
|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是每个学生和家长的共同愿望。康巴什区以推动各地共同构筑“美好教育生态”为己任,不断输出本土教育模式,让学校从“单兵冲锋”变为“联合作战”,这不仅是康巴什区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开拓的新赛道,更彰显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民情怀。

如何在“教育输出”中带动更多学校一起受益、共同发展?作为康巴什区教育掌舵人李美荣的回答是两个字:“共生”。

聚焦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敢为人先的康巴什区主动担当“探路者”,持续做教育“共生”的长期主义者。

输出“经验” 让“后进”有“后劲”

晚上10点,在距离康巴什区120多公里的杭锦旗龙子心小学校长室内,依然灯光通明。从康巴什区第四小学来此挂职校长一职的李靖宇,不是忙着研究教育教学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就是研究事关学生成长发展的事宜,他已然习惯了这样紧张忙碌的生活。

“我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努力将康巴什区品质教育的火种带到杭锦旗,让这里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李靖宇说。

如何实现义务教育的普惠互惠,怎样推动全市教育均衡一盘棋?

图片

康巴什区作为全市科教文化的“核心”,主动扛起责任,常常换位思考,不断创新方式,通过集团化办学、帮扶办学等手段,让成熟的教育理念、优质课程教学、教科研资源从“先进校”向“后进校”流动,由中心城区校园推广到周边学校,进一步缩小区域、校际、群体差距,让“城内城外”“普校名校”共享普惠教育。

“要派,就派最好的老师!要选就选最好的校长!”——这是“康巴什教育输出”中的关键一环,也是康巴什区选拔支教教师和挂职校长的考量原则。

长时间将优秀校(园)长派到各旗区挂职,康巴什区的教育力量缘何依旧强盛?

一方面,康巴什区重磅推出硬核“暖心康老师三十条”等政策机制,推动优秀校(园)长在温暖中“流动”,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丰富完善和迭代升级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为教育帮扶提供强大支撑。

“我们与吉乡小学的孩子一同上课,并不只是这边讲、那边听,老师要时刻跟紧那边的课堂,随时都会点到任何一名学生的名字。”康巴什区第三小学数学教师贺康说。

借助网际交互教室,目前康巴什区第三小学与杭锦旗吉乡小学的共享课堂覆盖了不同年级、不同科目,既有语文、数学、英语,又有美术、音乐等。

“一屏”连两校。康巴什区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模式输出”的“金钥匙”,探索构建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模式,不断缩小区域、城乡和校际差距,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结对五年,吉乡小学先后选派24批次教师和环节干部到康巴什区第三小学进行“跟岗”学习,实施全学科教师与康巴什区第三小学名优老师一对一“师徒结对”,累计开展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同步课堂+网络研修”50余次。

作为教育均衡的“大本营”,康巴什区持续为各旗区学校输出骨干教师,在不同旗区的学校担任校长、副校长、级部主任、教研备课组长等,发挥“领头雁”作用,让“康巴什教育基因”在不同校区开出了各具特色的“教育之花”。

一场场接力输出,让康巴什教育开始从物理距离上的教师输出“聚变”转向借助信息技术变革由N到1的“裂变”,带动“后进校”充满了“后劲”。

输出“活力” 让“共建”变“共生”

初见她时,只是一位个头不大,白白净净的年轻女孩模样,可谈起支教生活的她,眼里便立刻泛起了亮光,言语间透射出一股子沉稳干练。

她就是康巴什区第六小学一位“95后”年轻教师鲍世颖。

“我觉得支教生活是目前为止自己做过最酷的事情。”谈起支教生活,鲍世颖依旧无比激动。

去年10月,鲍世颖从康巴什区第六小学前往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第六小学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

变换的不仅是工作环境,更是教学环境。

图片

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第六小学,1980年建校,学校共有32个班级、90多位教师、1200多名学生。相对陈旧的教学方式与这位“95后”年轻教师的教学理念产生了巨大的摩擦。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

或许可以尝试从一节英语课开始。

鲍世颖开始了探索将“康巴什美好教育”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相信可能”和“创新求变”等理念,融入自己的英语课堂。

鲍世颖的努力渐渐有了回报,她的课堂氛围总是轻松活泼,幽默有趣,班级成绩更是长居年级前列,得到全校师生的认可。

去年结束在阿拉善盟阿左旗第九小学支教的刘建军有着同样的感悟:“除了授课,改变孩子的思维习惯意义更大。”

支教期间,刘建军探索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每个化学实验中,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感和自主思考能力。

春色满园,方能美美与共。近年来,康巴什区坚持将“美好教育”跨区域输出,一批批优秀年轻教师组成“支教团队”,投身到大西北,用她们的青春活力和大胆创新,感染和影响当地教师,既弥补了当地的教育短板,又融合两地教育理念生成新的理念和教法,让更多孩子得到了优质教育的滋养。

2023年至今,康巴什区与阿拉善高新区9个学校签订《区域教育教学联盟校(园)协议书》,自合作共建以来两地持续加强课题研究、教研活动、特色交流和信息共享等共建举措,共开展各项活动26次,教师互相交流近100人次,有效拉升了当地的教育教学质量,其中一所学校在短短一年时间跻身全盟前列。

“走出去,到更远的地方去。”康巴什区教育活力的种子正在播撒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时,便是孩子们新的春天。

输出“托管” 让“复制”变“定制”

“兴趣培训课程第一期招生就达到了预期目标,共开设了67个班级,招生人数达到701人。”现任大柳塔镇青少年宫执行主任刘勇利看着报名表激动地说,这是学生和家长对“康巴什校外培育教育模式”最大的认可和支持。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大柳塔镇的少年宫为啥用了康巴什区青少年发展中心的管理团队?

时间回拨到两年前。

2022年6月,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大柳塔镇镇长杨晓丽在第一次参观康巴什区青少年发展中心后,激动地发出了感慨:“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模式。”

图片

近年来,大柳塔镇人口膨胀迅速,教育资源的需求尤其是素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急剧扩大,而大柳塔镇并没有少年宫,以致学生们只能往返于周边地区寻求课外兴趣培训资源,这也成为生源流失的一大原因。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大柳塔镇决定“求助”于全国各地优质少年宫,探索“托管”模式。

经过近一年时间,杨晓丽带领团队走访调研了大半个中国,但没有找到合适的素质教育模式。正在杨晓丽一筹莫展之时,“隔壁”康巴什区让她看到了希望。

在她走进康巴什区青少年发展中心后,更加坚定了内心的选择,完善的硬件设施,齐全的功能教室、丰富多彩的课程设置,活力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她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参观过后,仅仅3个月的时间。大柳塔青少年宫与鄂尔多斯康巴什青少年发展中心正式签订托管运营协议。至此,康巴什区便开始了素质教育的输出之旅。

签约只是一个开始,如何才能为合作校提供最切实的帮助是时任康巴什区青少年发展中心兴趣培训中心主任刘勇利最关注的事情。

“托管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立足实际,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新路。2022年至今,我们经历了复制阶段、选择性复制阶段、共生阶段。”刘勇利说,大柳塔镇少年宫复制康巴什区青少年发展中心的发展模式,又因地制宜解决了“水土不服”,探索出了一整套“托管”方式,为合作校提供一套好班子,一支好队伍、一个好制度、一个好课程体系,最终为学校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力量。

如今,这座占地4万平方米的崭新少年宫,已然成为当地的新晋“网红打卡地”。综合实践、兴趣培养、研学旅行三大教育形态完备,极大地完善了该区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了大柳塔镇、乌兰木伦镇两地2.4万名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需求,大幅提升了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这是康巴什校外教育之花盛放在“别处”的具体诠释。

图片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康巴什区以更高站位、更大情怀、更高水平率先在全市、全区、全国中小学中打破各校“围墙”,搭建起“康巴什教育模式输出”机制,建立起新型的基础教育新发展模式。

李美荣表示,“康巴什教育输出”正在打破内部壁垒,让一个校区变成多个校区,管理“指挥链”不断加长,学校核心管理层的思想与实践操作“一竿到底”,让学校之间毫无保留地分享教育经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未来,“康巴什教育模式”输出形成的优势富集效应必然能够推动更多校区从个体优秀走向群体卓越,满足群众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