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员“一线把脉” 开启乡村致富密码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编辑:包雪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6日 09:10:22
|

2025年,我市全面落实中央、自治区和全市科技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共派出科技特派员351名,为28908户农牧民家庭提供服务,实施33个科技开发项目,项目总投资1196万元。

生态发酵床养出“香猪肉”

在达拉特旗树林召镇南伙房村的双浩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里,科技特派员刘飞轻手轻脚走进生猪养殖场,圈舍里的“胖家伙”们正趴在松软的发酵床上酣睡——这是刘飞团队为它们量身打造的“席梦思”。“养猪看似简单,实则藏着大学问。”刘飞蹲在发酵床边,抓起一把混合着玉米秸秆、菌糠的垫料介绍道。这个深1米的“生态床”,是团队结合当地资源研发的核心技术,用废旧木材、树枝等农业废弃物打底,掺入特制菌液后,微生物群落能24小时分解猪的粪尿,全程无需清粪,圈舍里闻不到刺鼻异味。绿色养殖模式,让合作社的猪肉检测指标全部达到有机标准,保证了猪肉的品质安全,为合作社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刘飞和大家热烈地讨论着养猪的事,言语中流露出对未来的希望。“刘飞老师让我们懂科学、敢创新,这是一笔精神财富,也是致富道路。”合作社负责人杜虎兵算了一笔账,之前养猪需要水、人工、饲料等费用,现在通过科技特派员的“生态养殖”和“精准饲喂”,省去了很多开销,每头猪的净利润比之前多了至少1000元。

从“输血”到“造血”,科技特派员不仅要解决眼前技术难题,更要创新服务模式,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市推动科技特派员由“单兵作战”向“组团服务”转变,各旗区整合资源、按需组建专业服务团,实现服务精准下沉,高效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洋肉鸡”成为增收“金凤凰”

在东胜区的林地草场上,一群羽毛油亮的肉鸡正悠闲踱步,它们腿肌健硕、体态丰满,这就是由东胜区畜禽高效养殖技术服务团引进推广的萨索C44肉鸡。这支依托东胜区生态农业工作站(市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组建的专业团队,正用科技力量让这只来自法国的“洋肉鸡”成为带动农户增收的“金凤凰”。

“萨索C44肉鸡不一般,肉质鲜嫩多汁,尤其是‘战斧鸡腿’,在市场上特别抢手。”科技特派员孙建平拎起一只刚出栏的肉鸡介绍道。作为经过严格检疫认证的法国引进品种,其独特的肌红蛋白含量和腿部比例,让每只鸡都成了“行走的营养库”。

团队通过整合科技特派员资源与鄂尔多斯市昕农养殖有限公司的技术经验,为这个“洋品种”量身打造了一套“本土化方案”,让肉鸡在自然环境中健康生长,从源头把控品质,将养殖风险压减至最低,单位土地收益直接提升40%,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实现100%。

“鸡苗每只才收15元,比成本价还低,这是服务团给我们的实在福利。”东胜区柴登村村民满脸笑意。今年服务团推广的12600只鸡苗中,5000只投向村集体,7600只分到131户留守农户手中,差额部分由特派员材料费用与项目资金补贴。

在柴登村的林下养殖基地,第一批出栏的萨索C44肉鸡正被装箱发往市区商超。“通过科学化养殖,每只鸡都很精壮,一只卖200元左右,比普通肉鸡多赚一倍。”村支书指着台账介绍说。

“联农共富”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2019年7月,乌审旗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应运而生。六年来,这支以“联农共富、托管共享”为核心理念的发展主体,通过聚焦六个发展模式、搭建六个服务平台,精准破解“种什么、谁来种、怎么种”三大难题,在广袤田野间书写了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截至目前,联合体已联结98家经营主体、3377户农牧民,紧密带动16万亩玉米种植基地,辐射23万亩耕地,累计为农牧民增收6407.16万元,人均增收超4500元,先后获评市级、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成为无定河镇乡村振兴的“主引擎”。

“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率先在全旗及全市走出了一条新的土地流转经营路子,受到了广大农牧民的一致拥护和参与。”无定河镇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

从“农资直供”到“粮食银行”,从全程托管到科技赋能,乌审旗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用六年时间,让“联农共富”从理念变为现实。农牧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这片土地上正书写着“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新篇章。

今年以来,我市12家新企业、3个专业合作社落地生根,301项新技术、1546个新品种扎根田间地头,28908名农牧民在培训中成长,16328户农牧民实现增收3681.82万元,同时为服务的企业、合作社等机构带来了4441.7万元以上的效益。数字的背后,是科技与乡土碰撞出的“致富火花”。

如今,科技特派员的身影已融入乡村振兴的每一条脉络。他们用实验室里的精准数据,换算出田野间的“丰收密码”,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托举起农业现代化的壮阔蓝图。

(科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