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描绘乡村发展新图景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编辑:包雪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5日 09:20:43
|

“十四五”期间,我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产学研科研站点数量稳步提升,粮食总产连续4年保持在40亿斤以上,红枣、小杂粮、辣椒等地方特色产业孕育发展,科技创新正成为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的核心动能。

在达拉特旗展旦召苏木的玉米田里,丰收的画卷正在铺展,大型收获机往来穿梭,15分钟便完成了5000斤玉米的采收。种植户张二来望着成堆的粮食喜上眉梢,他的100多亩玉米,亩产首次突破2000斤,较往年增幅达31%。这份丰收的喜悦,源自全流程机械一体化服务的加持。

“今年种这片地省心多了,从播种、施肥、打药到收获,全是机械化操作——精准播种控制密度,精准施肥不浪费,无人机飞防更是又快又匀。过去种地靠力气,累得腰都直不起来;现在不一样了,人力物力省了一大半,亩产还比以前多了500斤左右,这就是科技的力量。”张二来笑着说。

如今在农业生产的田间地头,智慧“新农具”已成为标配:北斗导航精量播种机实现厘米级株距控制,智能水肥一体化设备按需灌溉施肥,无人机植保既降本增效又喷洒均匀。“十四五”期间,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跃升至88.6%,较“十三五”末提升3.1个百分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蓬勃发展,1105家注册机构为农户提供全链条服务,让“科技种地”触手可及。

“我们公司2022年成立,提供从耕到种、到收的一条龙服务。现在有8台大型机械,包括最先进的进口拖拉机、精量播种机,以及植保用的无人机。”鄂尔多斯市禾亦赫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刘张锁介绍道,今年累计作业面积已超过2万亩,帮农户实实在在提了效、增了产。

科技装备是农业现代化的“硬支撑”,品种培育的科研攻关则是特色产业崛起的“软实力”。10月上旬,乌审旗苏力德苏木红枣科技小院的500亩红枣迎来盛产期,亩产突破2000斤,较往年增产近25%。增产的背后是科研团队扎根沙地的持续创新。在内蒙古农业大学的技术支撑下,科技小院成功培育出适配本地沙地生长的“蒙枣”系列良种,每亩经济效益提升20%。今年新收获的160多吨“蒙枣”已远销河南,预计产值达200万元。

乌审旗红枣科技小院负责人李孔说:“针对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周边的沙地、梁地、滩地三种不同立地条件,我们反复试验嫁接技术,筛选砧木与接穗的最佳组合,最终培育出3个‘蒙枣’新品种,还制定了两项地方标准。现在‘乌审红枣’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蒙枣’更是拿到了中国森林食品、绿色食品双认证,市场认可度越来越高。”

从粮食主产到特色种植,从机械赋能到科研育种,科技的触角已深度融入我市农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十四五”期间,全市布局建设17个“科技小院”,覆盖牧业、草种业育种改良及辣椒、玉米、玫瑰花等特色产业技术研发推广。科技赋能下,我市乡村正迎来产业提质、农民增收的全新发展阶段,乡村振兴的新图景愈发清晰动人。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奇慧 牧仁德力格尔 通讯员 王娜 纪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