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丨风劲潮涌日争新

——鄂尔多斯市科技创新工作综述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编辑:包雪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6日 09:12:01
|

鄂尔多斯高原,创新激荡——

新奥集团自主研发的煤加氢气化联产芳烃和甲烷技术(CHARM)成功完成煤加氢气化一体化气化炉的试车任务,标志着世界首创煤加氢气化技术在鄂尔多斯市取得重大突破;

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以国家能源集团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自主研发的煤油为主动力燃料,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首飞;

2023年,鄂尔多斯市R&D经费投入达53.2亿元,投入强度达0.91%,对全区R&D投入增长的贡献率达48.9%,居全区首位;

连续两年上榜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城市新质生产力排名第15位,成为全区唯一入选前20名的城市;

……

这一组组跃动的数字,一项项硬核的成果,勾勒出鄂尔多斯市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图景。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坚持资源和创新双轮驱动,深入开展“科技兴蒙”行动,实施科技“突围”工程,全力打造全国一流创新生态,建设新质生产力场景应用城市。

政策引领,构建创新生态“强磁场”

体制机制是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强磁场”和“加速器”。

立足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需求,鄂尔多斯市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引领,强化顶层设计,优化创新布局,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4年9月,发布《关于深入实施科技“突围”工程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政策》(简称“科技新政30条”2.0版),这是鄂尔多斯市科技领域迄今为止出台的系统性最强、创新力度最大、含金量最高的纲领性政策文件,为科技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政策基础。

2025年,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制定《鄂尔多斯市科技“突围”工程2025年工作方案》《鄂尔多斯市构建“企业出题、政府立题、科研院所答题”科研攻关机制实施方案》,全力保障在研科技“突围”项目顺利实施。同时,在氢能、储能与新型电力系统、新型化工与新材料三个突围点位布局新项目,同步启动新型能源、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三个新的突围点位,构建起科技突围“3+3”点位矩阵,为科技创新勾勒出清晰的路线图。

2021年以来,累计兑现政策资金超10亿元,受益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600多个。首次争取立项实施4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鄂尔多斯市氢能点位纳入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累计争取上级项目313个、资金6.7亿元。在全区率先组织实施三轮市级“揭榜挂帅”项目,累计实施各类项目532个,支持资金8.5亿元。

在这些项目的带动下,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上海庙矿伴生固废资源化开发利用与工程应用实践”荣获2024年全国煤炭行业标杆案例,填补了上海庙矿区煤矸石在矿山园区筑路骨料、巷道硬化喷浆材料制备方面的技术与应用空白;PVA光学膜专用料的核心生产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延伸了聚乙烯醇循环经济产业链……

鄂尔多斯市正以政策为笔,在创新发展的画卷上书写壮丽篇章。

企业主体,激活创新发展“动力源”

企业是创新活动的主体,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

位于准格尔旗的中科合成油内蒙古有限公司,2024年底完成费托重油流化热解技术突破,催化剂稳定性达国际同类技术7倍以上,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5%以上。“政府的1093万元专项资金,撬动我们3264万元研发投入。”该公司科研项目部部长刘润花道出政企协同创新的倍增效应。

据悉,中科合成油内蒙古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承担了57项科研项目,主要有科技计划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重大专项、关键技术攻关、科技兴蒙、揭榜挂帅等,获得专项资金9452.7万元,自筹3.28亿元。

这家企业只是鄂尔多斯市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

如何培育更多“硬科技”企业,如何借助资本市场力量,推动更多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成长空间大的企业拥抱资本市场,鄂尔多斯市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打法”。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聚焦构筑四个世界级产业,深入实施“揭榜挂帅”制度,鼓励科研人才不断从“实验室”走上经济建设“主战场”,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不断放大企业创新优势。

通过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无研发投入、无研发机构和无科技成果的“三清零”行动,以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骨干企业培育“双倍增”计划,全市“三清零”企业数量增长262%,增至279家。

与此同时,鄂尔多斯市积极构建“科技副总”和“产业教授”交流机制,首批6家企业与7名“科技副总”精准嫁接;开展企业家与科学家“握手”行动百余次,实施合作项目114项,项目投入总金额超9亿元。

一组数据描绘出鄂尔多斯市科创动能澎湃的生长曲线——

2021年以来,各级研发机构数量增长148%,达到271家;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增长324%,达到1031家。

从煤基新材料到风光氢储,从智能矿山到碳纳米管,鄂尔多斯市的企业创新活力得到全面释放,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创新舞台上崭露头角。

创新主体日渐壮大,创新成果捷报频传。2024年世界新能源新材料大会上发布7项重磅科技成果;“暖城人才周”高校校长圆桌会上发布5项校地合作重大科技成果,其中9项科技成果在鄂尔多斯市落地转化,总投资约35亿元;“蒙科聚”鄂尔多斯市创新驱动平台举办5场“蒙科聚”专题成果发布会,开展16次校地、校企对接活动,促成区外8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在科技创新的大潮中,企业挑大梁、唱主角的作用日益凸显。

人才集聚,打造创新发展“智高点”

插层定向碳纳米管的宏亮制备方法及应用获2024年中国石化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

海德氢能全球首台套2000标方级的方形插片式带压制氢系统在鄂尔多斯新能源研究院成功下线,是全球首台套10MW级方形插片式带压制氢系统;

……

一个个难题的攻克,一个个项目的落地增收,正是得益于鄂尔多斯市人才政策的有力加持,源源不断地强壮着企业发展的“筋骨”。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把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从招引、培育、助力、服务等方面全面发力,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组合拳”。

在全国率先启动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市,对标一流出台人才新政“双30条”,制定《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办法》《高层次人才配偶就业安置实施办法》等42项配套落实办法。

真金白银支持人才与科技发展,2024年人才和科技专项资金投入分别达到2.96亿元、12.32亿元,较上一年度分别增长196%、25%。全年累计兑现各类人才奖补经费2.54亿元,惠及各类人才1752人、用人主体125家。

引导社会资本多元投入,设立“5个100”新质生产力基金,创新开发人才金融产品,发放人才贷8.12亿元、投保人才险155万元。

……

一系列努力之下,最优人才生态在鄂尔多斯市加速形成,让这里成为人才“近悦远来”之地。2024年,鄂尔多斯市人才总量和高层次人才分别达到51.3万人、5.5万人,分别增长12%、15%。成功入选“2024最佳人才发展生态城市”全国前50强,人才吸引力攀升至全国地级城市第34位。

姜维在英国时就与内蒙古双欣环保开展合作项目研究,回国后担任双欣高分子材料技术研究院院长。谈及鄂尔多斯市的科研环境,她称赞道:“这里的政策非常好,我可以心无旁骛地搞研究,我要将国外的所学应用于科研攻关上,尽快产出能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成果。”

鄂尔多斯市坚持多维发力,奏响创新发展协奏曲。

持续打响“暖城之邀”招才引智品牌。建成投运鄂尔多斯人才科创中心,在北京、深圳、上海、雄安等地构建人才科创飞地矩阵,实现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创新资源的深度链接。目前,累计吸引70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入驻,双向注册企业35家,引进高端科技人才60人。通过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本地企业转型升级。

建强载体“大矩阵”,不断增强科创要素集聚能力。积极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建立合作关系,组建全区首家碳中和研究院、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等高能级研发平台。

推进产教“深融合”,产业紧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在全区率先开发上线产业人才云图,编制发布《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扩大重点企业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订单培养、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规模,开设“订单班”“冠名班”58个、招生2129人。此外,举办“鄂尔多斯杯”创新创业大赛,广纳优秀项目与团队。

从研发平台到试验场,从技术攻坚到工艺优化,从跟跑追赶到位居前列……如今的鄂尔多斯,蓄积创新动能,汇聚源头活水,勇攀科技高峰,未来必将释放科技创新的无限可能!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孙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