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秀才”有为也有“位”

编辑:李美莹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04日 10:07:07
|

(一)

在鄂尔多斯,种地也能评职称了!

前不久,杭锦旗首批18名农牧民获得了专业技术职称。

种地也能种出“名堂”,这无疑是鄂尔多斯对农牧业工作的进一步加持和发力。

在许多人的刻板印象中,评职称往往是工程师、医生、教师等技术人才、科研人员的“专利”,与农牧民无关。殊不知,在新农村的现代化实践中,“田秀才”“土专家”数量并不少。他们或是田间地头的“老把式”,或是返乡创业的新青年,经年累月和土地打交道,爱农业、肯钻研、懂技术、敢开拓,是田野里响当当的行家里手。

鄂尔多斯推动农牧民评职称,可谓与时俱进、正逢其时,在打通“土专家”上升通道的同时,还有助于农牧业人才流通起来、活跃起来,引起全市上下对职业农牧民的重视和关怀,并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

让带着泥土味的农牧民成功“转正”,让身怀技能、心有梦想的职业农牧民得到社会尊重和认可,鄂尔多斯可谓迈出了乡土人才培育的重要一步。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但仍面临引才难、育才难、用才难、留才难等问题。鉴于此,我市积极探索给“农把式”评职称,力求打破乡村人才发展瓶颈,引导激励农牧民更好掌握生产经营技术。

2023年,我市制定了《鄂尔多斯市2023年度农牧民职称评审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健全以高素质农牧民为主体的农村牧区实用人才评价制度,全面开展高素质农牧民职称评审,破除“唯学历”“唯论文”“唯奖项”等倾向,注重参评人员的业绩和技能,突出能力、素质、业绩、贡献导向,这样更有助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留下来,在乡村形成人才汇聚的良性循环。

其实,开展农牧民职称评定工作是我市跳出传统职称评审窠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缩影。

此前,我市就印发了《鄂尔多斯市“十百千万”人才计划实施方案》《关于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人才政策打造一流人才高地的若干措施》,并且积极搭建专家服务平台,鼓励返乡创业,培育乡村骨干人才,打好人才工作“引、育、留”组合拳,真正实现以人才振兴促进乡村振兴。

在一系列政策刺激扶持下,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创业者、致富带头人成为“新农人”,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

(三)

评职称不是目的,全面提升农牧民素质素养,育好用好乡土人才是关键。

当前,农牧民正在由“身份化”向“职业化”转型。职称评定有利于农牧民获得社会认同、职业尊严,提升社会地位,从而调动起生产积极性,让这些“种了半辈子地”的乡村能人更有尊严、更加体面,让他们在干事创业中拥有更多机会、更大底气。

同时,职业农牧民也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他们在带动技艺传承、产业发展、群众致富等方面有效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广大农牧民扎根基层干事业树立了良好榜样,不仅有效激发了乡村人才活力,还让农牧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以职称评定为“磁石”,可以让更多“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扎根乡村,贡献智慧力量,提高农牧业科技水平。

(四)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鄂尔多斯拥有“广阔天地”,用心栽培乡村人才实现“春色满园”大有可为。

农牧民职业化无疑是拓宽乡村振兴引才的必由之路。让更多的新型职业农牧民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里大显身手,这既是农牧民评职称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对此,我们要继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不断健全农牧民职称评定制度,用活职称的“指挥棒”,特别是要创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制度,打破基层人才发展“天花板”,让“田秀才”有为也有“位”,为打造乡村振兴“鄂尔多斯样板”注入更多澎湃动能。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站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上,我们乐见更多新型职业农牧民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把汗水浇灌在万亩田垄,真正让农牧民成为有奔头的职业,让农村牧区成为“充满希望的田野”。(孙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