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什区“以工代赈”热得很!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编辑:李美莹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26日 09:25:33
|

(一)

临近春节,满街的红灯笼映衬着一城喜庆祥和。

在康巴什区,灯笼年年挂,今年有不同。挂灯笼的人,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康巴什人,而往年,这个工作大多是操着各地口音的外来务工队在做。

有人拿着“真金白银”眉开眼笑,有人期待“今年更比去年好”,这种喜悦和期盼来自于“以工代赈”政策的深度落实。

而在各个街道社区,也是“热”得很,干部群众热烈讨论如何趁热打铁,对“以工代赈”政策落实过程中的建议、需求,都一一登记“入册”,作为下一步工作的改进之“道”。

“复盘”这一政策在康巴什区“落地”过程,绝不是群众“挣了几个钱”那么简单。

(二)

“以工代赈”让“饭碗”更稳当。

就业是民生之本。康巴什区作为全市唯一的“非资源型旗区”,转移进城农牧民和困难群众的就业始终是各项民生工作的“重头戏”,但是限于无工业底子、城市建成期短等条件所限,就业机会相对来说少。

如何让“饭碗”实现普惠?

康巴什区一直坚持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助力转移农牧民和困难群众在城里能“安得下心”,还能“立得住脚”。

2023年3月,新修订的《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施行,为康巴什区做好转移农牧民和困难群众的就业工作提供了“官方认证”。

借此机会,康巴什区迅速行动,基层党组织发挥轴心作用,组织召开劳务带头人座谈会;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会;在政府投资性项目招标发包时,按照“以工代赈”相关规定设置条款,确保由转移农牧民主导的劳务队参与项目,尽最大可能提高劳务报酬占比……建立健全“以工代赈”工作机制,统筹联动扩大实效,不断提升转移农牧民和困难群众的“饭碗”质量,全力兜牢重点群体就业底线。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康巴什区,“以工代赈”下的是“一盘棋”,这些措施扶智更扶志,不仅是为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提升其劳动技能,让他们看到奔头、鼓足劲头。

(三)

“以工代赈”绝不是养懒汉。

《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提出“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乍听之下不合常理,与市场经济中效率优先的原则似乎不符,也被一些网友误解为“发钱,养懒汉”。

我们必须厘清,“以工代赈”主要面对的是当地城镇低收入人口、农村劳动力和就业困难群体参与务工,优先考虑城镇失业人口和乡村农民工。其主要目标不是提高生产的效率,而是帮扶、解决就业问题,所以具有一定的慈善性质。

群众常说,懂行的看门道。我们不能单从经济角度看待“以工代赈”,还要看到其背后政府之手的宏观调控作用,读懂通过“二次分配”来促进民生、体现公平的深刻用意。

康巴什区,在“以工代赈”中引导转移农牧民和困难群众摒弃“躺平”“躺赢”观念,积极参与到劳务中,通过辛勤劳动获得生活的馈赠,为全社会树立起了“劳动光荣”的风向标,可以有效消除一些“征地户”“吃救济”群体的思想认识偏差。

(四)

“以工代赈”的意义不止一二。

从眼前来看,保障转移农牧民和特殊困难群体平等就业的权利,让群众有事儿做、有钱挣,“以工代赈”可谓是落地见效。从长远来看,“以工代赈”对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实现共同富裕、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等时代大课题,均有着杠杆性作用。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再一次明确要促进更高质量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和就业见习岗位3400个、新增城镇就业2万人以上、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次以上、健全“15分钟”就业便民服务圈……一系列目标“直击”要义。

康巴什区要借此“东风”,再发力、再加码,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把“以工代赈”这一盘棋下好、下活。同时,还要加强监管力度,紧盯项目审批、劳务用工、资金使用、质量验收等各个环节,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惠民政策精准惠及目标人群,并及时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经验,为全市“打样”,为暖城再加“热力”。

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以工代赈”政策的实施,考量的是施政者是否牢记“国之大者”,度量的却是一座城市对“民之小事”的关切度。暖城之暖,是每个人都能心有所感,康巴什思之愈深,行之愈远。(张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