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谈|主题教育很“走心” 流动党员更“笃行”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编辑:郝瑞芳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25日 09:12:21
|

(一)

冬至寒意浓,“有家”过暖冬。

窗外寒风呼啸,滴水成冰;屋内炉火通红,暖意融融。在达拉特旗树林召镇树林召村,有一个特别的“大家庭”——流动党员服务站,在这里,第二批主题教育的一次集中学习正在进行,“一家人”坐在一起,学思想、强党性、谈收获,围炉夜话、烹雪煮茶。

“退休后告别家乡,来到这里,心中难免有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然而,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树林召村党委主动联系我,让我这个流动在外的党员,感受到组织的温度,有了‘家’的感觉。特别是建了这个流动党员服务站,大家在一起谈学习、谈体会、谈生活,党组织的活动更拉近了邻里邻居的距离,感觉特别亲切。”包头市流动党员丁义胜由衷感慨道。

近年来,随着新业态的不断发展,流动党员群体不断壮大,部分流动党员如“断线的风筝”与党组织逐渐疏远,因其去向难掌握、学习难开展、作用难发挥,故而流动党员的管理也成了一大难题。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市各基层党组织强化管理责任,握牢流动党员的“风筝线”,与流动党员建立动态联系,确保流动党员参加主题教育“不断线”、全覆盖。

(二)

加大全面摸排力度,完善信息台账,做到“明底数”,破解“管理难”问题。

如何集聚流动党员的力量,为暖城发展“出力”?在第二批主题教育中,我市扎实做到摸清底数。

认真排查摸底,让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保证流动党员的主题教育“不断线”,首先明晰本地流动党员的具体情况,握牢与流动党员的“沟通线”。基层党组织加大全面摸排力度,完善流动党员的信息台账,做到随时摸排,让流动党员底数动态更新,破解流动党员管理困难的问题。其次,我市加大与流出地的联系沟通,让流动党员既有“娘家人”的关怀;又有“婆家人”的照顾,对流动党员的信息台账逐一登记、完善、更新,双方数据共享,确保流动党员数据动态更新,让“隐形党员”现身,为流动党员找家,让流动党员流而不乱,从“明底数”入手,破解“管理难”问题。

多种形式教育,让流动党员“流动不漏学”。流动党员虽出门在外,却代表了党组织的形象。我市基层党组织克服流动党员送学难的问题,切实保证流动党员主题教育“不断线”。

成为“流动的旗帜”,就要加强理论学习,让流动党员出门作标杆、作表率。各基层党组织结合实际情况,创新理论学习平台,丰富学习形式,为流动党员搭好知识的“传输线”,破解流动党员学习困难的问题。一方面,“线上送学”,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搭建线上课堂,通过学习强国等载体制定日学习计划,为流动党员推送,让流动党员也能参与组织生活;另一方面,“线下精学”,对分布广的流动党员群体运用宣讲、研讨、座谈、走访等形式开展小规模学习,通过党支部书记面对面讲课等形式送学上门,让流动党员感受到“家”的关怀,从“活方法”入手,破解流动党员“学习难”问题。

(三)

注重学习成果转化,持续跟进整改,做到“高实效”,破解“有为难”问题。

主题教育的学习成果如何体现?最终要靠干事创业的实效来体现。流动党员是流动的人才资源,是干事创业、推动发展的“潜在力量”。为避免“流动党员没有了组织的要求,可能会出现干事创业动力不足”的问题,我市基层党组织注重主题教育学习成果的转化,持续跟进流动党员主题教育的理论学习情况,加强对流动党员检视整改的监督力度,握牢干事“导航线”,引导流动党员干事有为,破解干事困难的问题。一方面,组织流动党员围绕主题教育谈收获和不足,进行自我检视,列出问题清单,通过持续跟进沟通,加大监督力度,确保整改时效,让流动党员的自我检视整改工作走深走实。另一方面,为流动党员建立干事创业平台,以主题教育的先进思想和优厚的政策支持鼓励流动党员干事创业,充分发挥其活动范围广、信息渠道多、视野开阔、干事创业经验丰富等优势,服务暖城、建设暖城,切实将主题教育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实际成效,从“高实效”入手,破解流动党员“有为难”问题。同时,通过“一月一联系、一季一走访”等制度,排摸流动党员租房、就业、子女教育、政策咨询等问题和诉求,帮助解决流动党员身边的“关键小事”,让“千里之外的游子”充分感受党组织的温暖。

(四)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市坚持流动党员在哪里,学习教育就覆盖到哪里,通过加强管理、学习、服务,做到管理“不断联”、学习“不断线”、服务“不断档”,让流动党员从“身份流入”变“作用融入”,让流动党员有“家”有“学”有“为”,激活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一池春水”,有效凝聚起建设现代化鄂尔多斯的强大合力。

(常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