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染沙海:鄂尔多斯防沙治沙进行时

作者:孙永芳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编辑:塔拉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31日 09:42:35
|

(一)

阳春三月,热潮涌动,防沙治沙行动在鄂尔多斯大地全面铺开。

一片片草方格沙障如精巧的棋盘,在沙丘上有序铺陈;一行行沙柳像坚毅的卫士,在连绵沙丘上迎着春风奋力生长。志愿者们穿梭其中,将一株株苗木深扎黄沙。这幅人与沙交锋的春日图景,正是鄂尔多斯干部群众“让沙漠变绿洲”的生动注脚。

(二)

3月20日,毛乌素沙漠边缘,一场大规模的春季义务压沙活动火热开启。来自鄂托克前旗的8000多名干部群众迅速奔赴各自的压沙区域。在林草技术人员的悉心指导下,大家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测量距离,有的忙着栽植沙柳,有的挥锹压埋,还有的进行填沙整型,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草方格沙障看似操作简单,实则对技术要求颇高。苗木的埋入深度、方格的间距,都会直接影响到沙障的防风固沙效果。”在治沙现场,技术人员来回穿梭,一边示范,一边耐心讲解沙障栽植密度、栽植深度等技术要点。

鄂托克前旗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生态环境脆弱,是毛乌素沙地西部源头之一,是蒙陕宁三省区集中连片裸露沙地联防联治的标志性战场,防沙治沙任务艰巨。

据了解,2025年,鄂托克前旗全力推进生态修复工程,计划完成15万亩工程固沙、50万亩柠条种植、213万亩网围栏建设和168万亩灌木平茬。这些举措,将为筑牢当地生态防线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鄂托克前旗的防沙治沙实践,宛如一面镜子,生动折射出鄂尔多斯市在广袤沙地上开展的波澜壮阔的治沙行动,是全市防沙治沙的一个精彩写照。

(三)

科技赋能,为沙化治理书写新篇章。在鄂尔多斯沙化土地面积显著减少的背后,科技无疑是最强大的助推器。

近日,在鄂托克旗5万亩乌大沙蒙宁联防联治项目区治沙现场,无人植树机器人和半自动种植车,精准扦插着1米长的沙柳枝条。开沟、植苗、覆土一气呵成,仅仅19分钟,一亩地的沙柳种植任务就顺利完成。

在防沙治沙过程中,鄂尔多斯始终秉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培育选育适宜不同类型沙区生长的抗旱、抗寒、抗盐碱、抗病虫害植物良种;因地制宜,采取“前挡后拉”“先治洼、后治坡”等科学治理措施;探索“以路划区、分块治理、锁住四周、渗透腹地”等治理路径;分类施策,乔灌草结合,造封飞并举……综合发力,全方位提升治沙成效。

在库布其沙漠,大片光伏板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组成一片浩瀚的“蓝色海洋”,一道雄伟的“光伏长城”正在沙漠中崛起。“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的立体光伏治沙新模式,既实现了清洁能源的高效开发利用,又有效推动沙漠治理,为防沙治沙开辟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由此可见,在防沙治沙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治理效率,更要注重治理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

(四)

长期以来,市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走出一条具有鄂尔多斯特色的防沙治沙新路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一项项成绩令人欣喜:2024年,实施“三北”工程六期重点防沙治沙项目21个,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500万亩,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治理率分别提升至40%和80%;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463平方公里,完成毛不拉孔兑治理,“十大孔兑”年入黄泥沙量降至400万吨,入选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

今年,鄂尔多斯市将聚焦重点风沙口、风沙线、绿洲防护林带,强化跨区域联防联治,系统做好覆绿固沙、沙漠锁边、绿洲扩容。计划实施“三北”工程项目19项,全线贯通库布其北缘锁边林带,治理沙化土地500万亩,完成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1000万亩。持续深入推进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加快实施850万千瓦一体化项目,光伏治沙面积突破100万亩。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防沙治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持久战,是我们对大自然许下的庄严承诺。通过不懈努力,我们在沙海中铺展的绿色,不仅是生态恢复的希望,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