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谈|​新时代的“到延安去”

编辑:李美莹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22日 09:45:53
|

(一)

“到延安去!”曾是一个响彻云霄的号召。

它激励着广大爱国热血青年,从四面八方、天南海北汇聚到位于黄土高原的信仰圣地。

多少年过去了,我们依旧可以从一张张黑白图片中,感受到先辈们沸腾的彩色人生。

如果时光倒流,你是否有勇气不顾一切投身时代洪流?

4月15日,乌审旗8位牧民自发组织了一场令人激动的活动——重走延安路。他们从巴图湾红色小镇出发,8个人、8匹马、走8天,共209公里,直到抵达延安。通过本次活动,他们深切感受到毛主席与“小青马”之间的深厚情谊,传承革命精神与蒙古马精神,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好民族团结故事。

鄂尔多斯农牧民“到延安去”的故事,让这个号召在不同时代产生了同样的社会震动。

这一刻,民族团结故事跃然眼前,红色文化涓涓流动,北疆文化有了具体的诠释。

(二)

新时代的“到延安去”,缘何“火”在暖城?

鄂尔多斯从来都是一片红色热土,继承和发展红色文化,鄂尔多斯始终享有话语权。

陕甘宁边区的北方门户、中国共产党开展民族工作的桥头堡、延安民族学院的最后落脚点、延安时期民族区域自治的试验区和民族干部的培养实践地……红色文化生态和区位优势明显的鄂尔多斯,始终以红色信仰为突破口,持续挖掘并发扬红色文化的精髓内核。

从鄂托克前旗构建“1+6”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到乌审旗同延安市、鄂托克前旗城川镇等周边红色教育基地联结,打造红色文化主题路线;再到“东康伊”核心区的鄂尔多斯革命历史博物馆、鄂尔多斯革命纪念公园、鄂尔多斯博物院等红色文化的“藏馆”……

这样的红色文化积淀,来自对文化存量的深挖、文化变量的激发、文化增量的优化,鄂尔多斯正在红色文化赓续中交出高分答卷。

(三)

行动为载体,故事即文化。新时代的“到延安去”,成为暖城唱响“北疆文化”品牌的亮眼一招。

鄂尔多斯大河大漠、大草原大峡谷交相辉映,拥有30多个国家4A级以上旅游地标,全域皆成景,四季皆可游。当前,全市各旗区红色文化持续“出圈”:无定河畔纳林河党小组旧址轻松圈粉;鄂托克草原上的桃力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人声鼎沸;城川红色文化旅游区成为远近闻名的研学营地……

新时代的“到延安去”,不仅为鄂尔多斯“多景”“引关圈粉”,更唱响了暖城文化最强音,让更多红色地标走出鄂尔多斯高原、走向全国,人们司空见惯的、习以为常的地方,再一次集聚惊艳:最“红”的就在身边。

“到延安去”故事的这一落笔,是文旅业态深度融合,文化之供与人民之需完美契合的起笔,让暖城文化好口碑、好形象更加立体、有感。

(四)

如何重现更多“到延安去”的鲜活故事,激发红色文化的多重文化表达,唱响“北疆文化”品牌?

需要我们立足优势下足功夫、做好文章,才能推动“到延安去”从“常红”到“长红”。

例如,创新复合型旅游产品打造,增添旅游产品活力,满足多元文旅需求;丰富全域旅游业态,坚持内容为王,大力实施“旅游+”战略,推动形成红色文化演艺产品、红色文创产品等沉浸式全新体验项目,让更多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变现”为有效的产业动能,转化为人人可传承的红色“薪火”。

文化与文旅相互赋能,先天优势与后天努力同频共振。新时代的“到延安去”,既是挖掘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唱响北疆文化的长久之策。

因此,“到延安去”,其意义不止于“到延安”。(王慧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