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星期五)上午10:00,桂林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市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2025年下半年桂林文化艺术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共桂林市委员会宣传部副部长唐黎先生,桂林市融媒体中心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刘志刚先生,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黄燕女士,桂林市文艺演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简宁先生出席新闻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科四级调研员廖严昌主持。
桂林市举行2025年下半年桂林文化艺术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5年7月25日10:00
出席人员:
唐黎中共桂林市委员会宣传部副部长
刘志刚桂林市融媒体中心副主任、新闻发言人
黄燕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简宁桂林市文艺演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主持人:
廖严昌中共桂林市委员会宣传部新闻发布科四级调研员
廖严昌: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桂林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
今天的发布会,我们邀请到中共桂林市委员会宣传部副部长唐黎先生、桂林市融媒体中心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刘志刚先生,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黄燕女士,桂林市文艺演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简宁先生,请他们向大家介绍2025年下半年文化艺术系列活动总体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关注的问题。
现在,请唐黎先生作情况介绍。
唐黎: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齐聚市政府新闻发布厅,向各位介绍2025年下半年桂林文化艺术系列活动的整体安排。
桂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依托独特山水与深厚文化底蕴,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近期,桂林文化艺术领域亮点纷呈:7月19日,“2025致敬经典桂林山水音乐节”在市体育中心成功举办。这场6小时的盛宴,汇聚了邰正宵、李翊君、吕方等跨时代歌手及本土新锐,近2万观众在山水间共享音乐。活动成效显著:84岁成都观众专程飞抵桂林现场观演;本地观众在合唱中重温青春,期待开展更多活动。参演艺人化身“文旅大使”,盛赞桂林美食(如邰正宵喜爱米粉)、美景(如吕方称赞象鼻山)及风土人情(乌兰托娅探访漓江、东漓古村)。中外志愿者也对桂林魅力给予高度评价。活动通过阶梯票价、特殊群体通道等公益惠民举措,让文化触达更广,切实提升了群众文化获得感。
以此为起点,下半年系列活动将接续发力,打造“季季有主题、月月有亮点”的全域文化生态。具体安排从四个方面介绍:
一、重点品牌活动:以高品质艺术盛宴彰显城市底蕴
(一)桂林艺术节:构建“山水与艺术共生”的国际地标
2025桂林艺术节将于10月24日至11月2日举办,延续年轻态、国际化的办节理念,通过18部精品剧目、40余场演出及活动,构建以戏剧、音乐、美术三大板块为核心的多元艺术生态,践行总书记“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的重要要求。
一是精品剧目集群绽放。开幕推出京话剧《戏悟》,融合京剧程式与话剧叙事,邀请《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人气演员加盟,以当代视角焕新传统戏曲魅力。闭幕大戏音乐剧《雄狮少年》改编自同名现象级国漫电影,以醒狮文化为精神内核,用流行旋律、街舞元素重构岭南民俗表达。同时引入《海底两万里》《兰陵王》等中外佳作,覆盖不同艺术类型与受众需求。
二是深化在地创作与科技赋能。设立300万元专项资金,孵化3部根植桂林山水、历史与民族风情的原创剧目。在“山剧场”“洞剧场”等自然场景中,运用全息投影技术实现演员表演与喀斯特山峰、古树、漓江水影的实时虚实交融,打造沉浸式体验,以技术创新拓展艺术表达边界。
三是流量助力传扬桂林声韵。艺术节期间,市体育中心将举办国内顶流歌手专场音乐节,融合桂林元素,结合漓江晨雾、渔火等意象,打造“歌声入画”体验,通过多维度传播吸引全国观众,拉动文旅消费,激发“为演出赴一城”的文旅新热潮。
(二)鄂尔多斯文化神州行:搭建跨区域文化交流桥梁
“鄂尔多斯文化神州行—2025桂林活动周”定于8月22日至24日举办,主会场设在桂林中心广场。活动通过“品味暖城”美食展、“创意暖城”文创展等展示内蒙古特色文化。期间乌兰牧骑将在遇龙河、东西巷等地快闪表演,两地艺术家合作编排融合桂林山歌与蒙古族舞蹈的节目,推动南北文化交融,践行总书记“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精品创作传播:以优质内容增强文化影响力
下半年,反映桂林抗战历史的连续剧《阵地》将在央视播出。该剧大量镜头取景于广西省立艺术馆、靖江王府等历史建筑,既还原史实又展现桂林山水,我们策划通过“剧中场景打卡”引导观众走进桂林红色文化遗址。同时,纪录片《灵渠》拍摄进入收尾阶段,计划年底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
三、群众文化产业:以普惠服务与业态创新惠及民生
(一)文化惠民活动常态化推进
一是深化基层文化服务。“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下半年新增200场,组织文艺轻骑兵深入乡镇、社区,以彩调剧、快板等形式宣传政策、展现成就。第46届“漓江之声”群众文艺汇演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二是创新惠民模式。下半年大型活动均设低价公益票,向学生、环卫工人等群体倾斜,降低文化消费门槛。参照广西文化惠民政策,如文化惠民卡“充值200元补贴200元”、“跟着演出游广西”专属卡等,形成“政府补贴+市场运作”模式,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三是升级“桂林歌圩”品牌。结合教师节、国庆节等推出主题专场,通过“演艺引流—消费转化—商业反哺”闭环,丰富夜间经济,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二)文旅融合与产业升级
一是凤凰网主播红人盛典助力文旅焕新。9月15日至17日举办该活动,以非遗传承、美食溯源、文化考古为主题,邀请30余位头部主播探访桂林,通过短视频传播文化。
二是推动文化产业与业态创新。推动桂林米粉、恭城油茶、荔浦芋头等特色产品文创升级,漓江歌剧院推出“周末演出季”,形成“观演+餐饮+购物”消费闭环,带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宣传推广与媒体联动:以融媒体矩阵扩大传播效应
桂林市融媒体中心将构建“预热—中宣—后续”全周期传播体系,让“桂林记忆”渗透日常生活,传播桂林文化,讲好中国、广西、桂林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传递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桂林城市名片。
各位媒体朋友,下半年的桂林文化艺术系列活动,是对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更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的具体行动。恳请大家持续关注、深入报道,让更多人了解桂林文化魅力,为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注入文化动能。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廖严昌:
感谢唐黎副部长的介绍。现在欢迎大家举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桂林市融媒体中心记者:下半年桂林文化艺术系列活动覆盖多个领域,请问如何在组织实施中既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让市民游客切实受益,又能强化桂林作为世界级旅游城市的文化内核?
唐黎: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
下半年桂林文化艺术系列活动的组织实施,始终围绕“惠民利民”与“文化铸魂”双重目标展开,具体从三方面落实:
一是以普惠性举措筑牢群众基础。系列活动坚持公益属性,通过低价票、特殊群体绿色通道等机制,让文化服务覆盖更广群体。例如“漓江之声”群众汇演、“文化进万家”基层演出等,直接面向乡镇社区,用桂林特色的彩调剧、快板等接地气的形式,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文化成果,切实提升群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二是以在地性创作厚植城市根脉。无论是艺术节孵化的桂林主题原创剧目,还是《灵渠》纪录片对本土历史的挖掘,都立足桂林山水特质与文化底蕴,强化“山水甲天下”之外的人文标识。通过这些作品,让市民增强文化认同,让游客感受“山水+文化”的深度魅力,为世界级旅游城市注入独特的精神内核。
三是以创新性融合激活发展动能。借助全息投影、AR等技术提升活动体验,通过跨区域文化交流(如鄂尔多斯文化周)、文旅消费转化(如主播盛典)等形式,推动“艺术+旅游”“文化+产业”融合。既让活动更具吸引力,也带动相关消费,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这些举措既回应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也彰显了桂林的文化自信,为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提供坚实支撑。
人民网记者:刚刚提到9月份将举办凤凰网主播红人盛典活动,请问此次活动如何助力桂林文旅实现“内容传播”与“产业转化”?
黄燕:
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9月15-17日在桂林举办的凤凰网主播红人盛典,众多名人、大咖及其粉丝们将齐聚桂林,这将是我市下半年一次众星闪耀的文化艺术盛会。此次活动将通过“三维穿透+双线共振+长效运营”的核心策略来实现桂林文旅的内容传播与产业转化。
首先,活动内容设置有亮点、有新意,以非遗传承、美食溯源、文化考古三大主题为主线,邀请嘉宾对桂林进行深度探城,可与非遗大师共创手作、跟名厨学做桂林菜、进行服饰变装秀,深度体验桂林文化,通过短视频记录发布,实现“深度体验创造内容、内容裂变赋能品牌”,推动桂林从山水观光城市向文化消费目的地转型。
其次,此次活动将实现线下线上同频共振,活动期间将举办“网红经济驱动下的文旅新叙事”圆桌对谈”、发布《桂林文旅内容生态白皮书》以及举办凤凰网红人颁奖晚宴等丰富有料的线下活动,还将在线上发起“#全民探桂林挑战赛”,线下汇聚当红平台的头部主播及新锐力量,打造顶级阵容,预计触达10亿多粉丝,同时,依托凤凰网作为全球领先媒体平台的顶级声量,实现活动的强势曝光,强大的嘉宾阵容与顶级传播平台双重加持,必将有力助推桂林文旅品牌推广。
最后,此次活动还将建立“桂林文旅星推官”联盟,邀请30+头部主播持续为桂林打call,依靠“短期爆款+长期生态”的双轮驱动,将红人流量转化为文旅消费,将文化符号升级为产业动能。此次活动并非短期流量的昙花一现,而是桂林文旅迈向“焕新”与“世界级”的战略布局,既是以年轻语态重塑桂林山水的文旅IP,让千年漓江的诗情画意与Z世代的表达语境深度融合,推动文旅品牌从“传统印象”向“潮流符号”跃迁;更是以流量为桥,将网红关注度转化为实打实的文旅消费力,让非遗手作、桂林美食等文化符号走出博物馆和餐桌,升级为可体验、可消费、可传播的产业动能。从长远来看,这种“短期爆款引爆认知+长期生态沉淀价值”的模式,不仅能让桂林从“山水观光城市”的单一标签中破圈,成长为兼具文化厚度与消费活力的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更能通过持续的内容输出与产业转化,让桂林文旅的“中国故事”以更鲜活的姿态走向全球,为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筑牢文化根基、激活产业引擎,实现文旅提质增效。
中国日报记者:作为2025年桂林艺术节的执行方之一,同时承担全市宣传重任,融媒体中心将如何通过传播创新,让艺术节既“出圈”又“落地”,既提升影响力又贴近市民游客?
刘志刚:
感谢您的提问。我们围绕2025年桂林艺术节“化境”主题,坚持山水+、戏剧+、国际化、年轻态、人民性的特色定位,结合广西、桂林特色文旅资源,以戏剧、美术、音乐三大板块内容为宣传核心,同步挖掘城市特性、山水特色、文化风情等要素,通过情绪营销、热点营销、互动营销等多元营销形式,打造桂林艺术节推广宣传链路。
针对宣传重点与目标,运用“三式一术一感”计划打造2025桂林艺术节的内容声量场。
一、“汇报式宣传”搭建体系化推广:实时跟进桂林艺术节的各项资讯动态,通过官方剧透、每日播报等形式发布活动进程,吸引市民持续关注。
二、“交互式联动”打造文旅消费场景:通过深挖艺术节的亮点、创新点,结合广西、桂林的独特文旅资源进行融合宣传,用“戏剧+”的模式点燃城市文旅消费活力。
三、“矩阵式网络”覆盖多元宣传:通过搭建央媒、自治区主要媒体、桂林市本级等新闻媒体,桂林艺术节相关官方平台,社交平台,海外媒体等宣传矩阵,兼顾艺术性和大众化宣传,实现桂林艺术节的多元传播。
四、“人海战术种草”向世界呈现桂林魅力:运用达人效应,蓄势聚能,让桂林艺术节的相关内容触达更多用户群体,联动广西文化旅游推广大使、各大媒体平台广西籍头部达人、常住国内有粉丝基础的外国博主,对桂林艺术节的内容进行体验种草。
五、“活人感”互动拿捏年轻群体:针对桂林艺术节年轻态、人民性的定位,通过加强互动交流(特别是桂林高校学生互动),拉近年轻群体的情感链接,借助年轻群体的自发性宣传,不断提升桂林艺术节的口碑。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桂林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桂林歌圩自去年举办以来得到了市民的广泛关注和好评。能否介绍一下桂林歌圩的意义以及剧透一下桂林歌圩今年下半年还有哪些活动安排。
简宁:
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桂林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通过举办桂林歌圩这个活动,不仅能传承和弘扬桂林文化,向市民和游客展示和感受桂林文化的魅力,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中有更多的文化娱乐体验,实现文化惠民利民。同时还能促进桂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打造具有桂林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吸引更多游客来到桂林,推动桂林旅游经济的增长。具体表现为:我们通过搭建演艺品牌项目,打造一个“演艺引流 - 流量变现 - 演艺升级 - 商业合作”的合理闭环,促进桂林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文旅产业提质增效。
我们下半年的演出计划安排得很丰富,特别是在重大节日都会有相关主题的专场演出,比如教师节,我们会有感恩教师主题的演出,国庆节则会有庆祝祖国华诞主题的演出。同时,在天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还将每天安排驻场演出,邀请对桂林文化有深刻理解的本土优秀歌手登台献唱,通过歌曲传唱桂林优秀文化。
下一步,我们希望将桂林歌圩打造成市民和游客喜欢的百姓舞台,打造成新的文旅IP,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桂林参与进来,享受桂林文化艺术魅力,全面提升桂林城市美誉度和影响力,助力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廖严昌: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再次感谢四位发布人,也感谢各位媒体朋友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