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聚焦内蒙古•中国民族报】内蒙古多样化开展“铸牢”暑期实践活动:手拉手畅享暑假 心连心促进交融

来源:《中国民族报》 编辑:刘珂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11日 11:23:51
|

2024年9月10日,《中国民族报》第3版刊发题为《内蒙古多样化开展“铸牢”暑期实践活动:手拉手畅享暑假 心连心促进交融》的文章,报道了暑期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各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利用暑假有利契机,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少年跨区域交流活动,教育引导各族青少年深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的认识,增进“五个认同”。

报道如下:

《中国民族报》(2024年9月10日03版)

填写结对卡、互赠小礼物、分享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前不久,“京蒙手拉手 中华一家亲”各族青少年暑期实践交流营活动在北京举行,京蒙两地112名各族青少年通过参与趣味十足的活动,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增进了友谊和感情。“通过这次活动,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56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来自内蒙古的小学生金熙晨说。

暑期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各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利用暑假有利契机,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少年跨区域交流活动,教育引导各族青少年深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的认识,增进“五个认同”。全区累计开展各族青少年线上线下交流活动180余场次,覆盖人数超20万人次。

打造“小石榴籽”宣讲员品牌,播撒民族团结“金种子”

“李佳和小讲解员知识渊博、讲解细致,对展品相关历史如数家珍,带给我们非常好的体验。希望继续坚持做小志愿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一位北京游客在内蒙古博物院留言册上写下的美好祝愿。

7月23日,内蒙古博物院第30期小小讲解员培训班开班,为180名来自不同学校的中小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实践、快乐成长的平台。8节不同主题的博物馆课程,涵盖航天知识、北疆历史、革命文化、非遗保护等。在讲解员老师的辅导下,学生们不断熟悉讲解内容、规范讲解姿态,向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介绍北疆大地上的悠久历史,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今年暑期,内蒙古各地选拔优秀青少年组建“小石榴籽”宣讲员队伍,动员组织各族青少年走进博物馆、景区景点和社区,为游客和居民讲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组织开展“少年儿童讲给少年儿童听”活动,动员各族青少年走上宣讲台,宣讲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北疆文化故事,引导全区少年儿童争做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石榴籽”。

兴安盟则与北京有关部门深度协作,京蒙两地“小石榴籽”宣讲员以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悠久历史、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纽带,开展联学之旅。

7月23日,兴安盟“小小红色宣讲员”青少年研学团走进北京民族文化宫,与馆内小讲解员开展互动交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馆内的20名“石榴娃小小讲解员”围绕展品,将文物古籍背后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研学团成员凝神倾听,不时与小讲解员们热烈交流,思维碰撞。参观结束后,两地小讲解员互赠满载家乡风情的礼物。

随后,研学团来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参观“中华一脉 同心筑梦——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主题展”。走到“三千孤儿入内蒙”展板前,研学团成员李炫苇声情并茂地讲述“三千孤儿”的故事,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在沉浸式的体验中,两地青少年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家乡的情感,以小声音传播大能量,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截至目前,兴安盟累计举办240多期“小小红色宣讲员”培训和实践班,培养350多名“小小红色宣讲员”,并将其作为赓续红色基因、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举措。

丰富活动形式内容,打造各族青少年学习交流“新平台”

8月2日至9日,内蒙古大学与清华大学共同举办2024年暑期内蒙古北疆文化研习营,两所高校师生深入内蒙古多地深入研习,感受北疆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鄂尔多斯人才科创中心,学生了解鄂尔多斯市人才引育、项目研发、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详细情况;走进伊金霍洛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览馆,学生们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从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中,读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共生的历史与现实;在防沙治沙现场,学子们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全方位、多角度记录壮观的治沙场面,体验鄂托克前旗防沙治沙用沙和生态保护治理取得的显著成效……

“通过参观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我了解到北方青铜文明不仅有自身的器型特色,也融合了中原、欧亚草原等其他地区青铜器元素,让我直观、真切地感受到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清华大学日新书院学生吴小可说。

暑假期间,内蒙古各地围绕主线,不断丰富活动形式内容,以各族青少年主题交流活动、社会实践交流活动、志愿服务交流活动、“手拉手、结对子”帮扶交流活动等形式,打造各族青少年学习交流“新平台”。

内蒙古自治区团委举办“祖国正北方·卫国戍边行”2024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内蒙古专项活动,邀请全国各地高校师生走进内蒙古边境旗(市、区),围绕边境地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生态保护等方面开展实地调研,感受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风貌;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市、赤峰市、兴安盟联合举办“红领巾爱祖国 手拉手边疆行”各族青少年同心营活动,80多名青少年代表通过参与主题参访和实践教育,相互学习交流,结成亲密伙伴……

一场场交流活动中,各族青少年相互理解尊重、相互包容欣赏、相互学习帮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建立跨区域交流机制,架起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连心桥”

今年暑期,乌兰察布市组织各族青少年走进湖北省宜昌市,参与鄂蒙青少年心连心研学活动,两地青少年通过看变化、真体验、广交流,共同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王昭君纪念馆,24名学生通过穿汉服、学汉礼等体验活动,了解汉代礼仪基础知识,增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他们还通过游览打卡,观看《昭君》情景剧,近距离感受、体验昭君文化,了解昭君出塞的故事及历史背景,让历史课本上的文字生动起来。

活动中,乌兰察布市民委与宜昌市民宗委、集宁区民委与伍家岗区民宗局分别签订民族工作合作共建协议,双方加强在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方面的协作,为深化两地交流合作提供保障。

近年来,内蒙古各地加强跨省区联系和沟通,与16个省(区、市)及相关地市签订跨区域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协议超50余项;各级各类学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签订跨省校际间结对协议超120余项,推动交流活动实现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昭君出塞”路沿线湖北、内蒙古、山西、河南等4省(区)11个县(市、区、旗)共同成立民族工作部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盟,在大力传承昭君文化、推动中小学生研学等方面持续加强交流合作;兴安盟同新疆阿克苏地区签订跨区域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协作框架协议,重点在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等方面加强协作;鄂尔多斯市与贵州省六盘水市、安顺市等多地签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跨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一项项跨区域交流机制的建立,架起了各地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的“连心桥”。

内蒙古自治区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区各地各部门积极组织开展各类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活动,不仅丰富了各族青少年的暑期生活,也有效促进各地各族青少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励他们自觉做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坚定维护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积极促进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努力奋斗者。(作者:张佳宾 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