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托克前旗生态“绿富美”与民族团结“一家亲”共绘新篇

作者:庆格乐图 来源: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白艳娟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 17:10:17
|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旗”——鄂托克前旗,苍穹如洗、碧野无垠、清流潺潺,绘就了一幅北疆生态的锦绣画卷。各族儿女如紧紧相拥的“石榴籽”,在这片土地上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生态的碧绿与民族的鲜红在此交织,自然与人文的脉络于此融合,共同谱写了一曲生态与民族团结的壮美乐章。

绿色发展为基凝聚民族协作之力

鄂托克前旗锚定“双碳”目标,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恒坤化工260万吨捣固焦及综合利用项目,科思与天利丰2个总量60万吨LNG项目加速落地,风电光伏一体化、园区绿电市场化、氢能全产业链布局稳步构建,在各民族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多能互补、多业并进、多点支撑、多元发展的经济发展格局有力构筑。“林光互补”“牧光互补”等“板下经济”模式更是为鄂托克前旗采煤沉陷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板上产绿电、进万家,板下增就业、促增收,板间长绿草、牧牛羊,绵延的光伏板汇成一片蓝色的海洋,与各族儿女“石榴籽”般紧密相拥的红色温情交相辉映,“蔚蓝深海”不仅是鄂托克前旗一道令人惊叹的风景,更象征着各族儿女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共同意志。

生态修复为要筑牢民族共生之屏

作为毛乌素沙地治理关键区域,鄂托克前旗按照“一廊两带三区”模式,统筹实施“三北”工程、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等项目,通过工程固沙、灌草结合治理等科学措施推进沙化土地修复。为了让防沙治沙成为“提质、兴业、利民”的富民产业,鄂托克前旗动员35家合作社、1.2万人次农牧民参与治沙,通过“先建后补”“以工代赈”,让农牧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带动合作社平均增收27万元、农牧民人均增收1.6万元,全旗植被覆盖度达43.66%、森林覆盖率24.23%,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如今的鄂托克前旗,沙丘间一株株沙柳挺立如剑,一片片草方格绵延成网,那是人与自然博弈的印记,更是各族群众团结一心绘就的生态画卷。

城乡融合为翼绘就民族幸福之景

鄂托克前旗以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始终聚焦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任务,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先后实施焦化、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和“清洁取暖”工程,PM2.5浓度20微克/立方米,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保持稳定达标,定期开展农村牧区和建成区黑臭水体排查,全旗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联动监管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同时,为了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鄂托克前旗先后成功认证鄂托克前旗酥油、辣椒、酸马奶和大沟湾鱼等“名特优新农产品”10个,持续扩大“鄂托克前旗羊肉”品牌影响力。这些来自草原的馈赠,不仅是增收致富的产业,更是民族团结的甜蜜果实,每一味都诉说着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生活,酿造着共同富裕的幸福滋味。

       鄂托克前旗持续推动生态“绿富美”与民族团结“一家亲”深度融合,在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旗”成果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相辅相成的新路径,以生态之笔,绘就蓝天绿地清水,以团结之心,铸就石榴籽般深情,全力建设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