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杭锦旗伊和乌素苏木阿日善嘎查的草原上,整齐排列的柠条点缀在金色大地间,翠绿的枝叶如“生命之花”悄然绽放,生动勾勒出杭锦旗“生态+产业+增收”协同发展的崭新图景。


政企协同,生态修复有保障
“眼前这片柠条有2000余亩,至今未进行过平茬,存活率能稳定保持在85%以上。”内蒙古远征合创生态园林绿化有限公司杭锦旗分公司总经理孟光军,望着长势旺盛的柠条满脸欣喜,“我们公司在杭锦旗共承包了70余万亩草场推进草牧场改良,重点覆盖伊和乌素镇、巴拉贡镇、独贵塔拉镇等区域,还能获得每亩350元的政府专项资金支持,资金分三次发放,为项目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
草牧场改良不仅是守护生态的必然要求,更是保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带动农牧民稳定增收、实现区域长远发展的关键抓手。
“我们与牧民签订了3至5年的合作合同,每亩地每年会支付10元监护管理费。”孟光军介绍道,“目前已与700多户牧民达成合作,牧民萨其日拉图家中有4000亩草场,签约后每年年底能稳定获得4万元收入。更值得一提的是,签约满三年后,公司还会额外向村集体支付每亩10元的费用,仅阿日善嘎查就借此获得了60万元集体收入,真正实现了企业发展与村集体增收的双赢。”


科技赋能,产业延伸增后劲
生态修复,科学是核心。近年来,项目团队通过专业播种机开展精准补种,让项目区草场植被成活率稳定在85%至90%。但这只是草牧场改良的第一步,产业链延伸才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们正与中国农科院深度合作,专门建立试验基地,培育更适配当地气候与土壤条件的柠条新品种。”孟光军对未来充满期待,“待草场改良全面完成后,公司将打造一条‘改良—种植—加工—销售’无缝衔接的一体化草畜循环产业链。”
柠资本身是优质饲草资源,其嫩枝与叶片富含蛋白质,是牛羊的高蛋白饲料。未来,平茬收获的柠条等植物将被加工成优质青储饲料,直接降低周边牧民的养殖成本。在此过程中,公司会优先吸纳当地牧民参与草场管护、作物采收与饲料加工,为他们提供“家门口”的就业岗位,让牧民既能共享生态改善的红利,也能分得产业发展的经济收益。
据统计,伊和乌素苏木百万亩草牧场改良项目实施以来,已累计完成草场改良104.4万亩,其中农牧民自主修复草牧场62373亩,累计为改良户农牧民发放柠条、杨柴种植监护管理费超2000万元,越来越多的牧民主动加入到杨柴与柠条种植队伍中,形成了“生态向好、群众参与”的良性循环。
“下一步,伊和乌素苏木将继续深化草牧场改良项目,健全完善配套体制机制,持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夯实‘禁牧休牧’与‘增绿提质’并举的工作模式,进一步强化与科技团队的合作,撬动更多社会资源参与草原修复,推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企业效益同步提升。”伊和乌素苏木党委副书记、政府苏木长张彪表示。

禁牧增绿,生态经济双丰收
伊和乌素苏木的实践,是杭锦旗草牧场改良成效的生动缩影。截至目前,据杭锦旗林草局统计,全旗完成种草改良任务268.22万亩,2021年以来完成沙化土地修复治理任务156.86万亩,一片片重焕生机的草场,不仅成为杭锦旗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坚实根基,更化作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愈发清晰。
通讯员 侯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