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锦旗:盐碱地变身丰产田

来源: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布赫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8日 09:57:27
|

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伊和乌素苏木巴音孟和嘎查,一项覆盖1.8万亩的盐碱地改良项目正在全面展开。这里,科研力量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正把昔日寸草难生的盐碱荒滩,变为稳产高效的良田。

在盐碱地改良试验田里,科研人员正弯下腰仔细观察牧草长势并进行取样。过去,这里因盐分聚集而难以耕种,如今成为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的核心示范区。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勾岩松告诉我们:“我们主要是通过这5亩地来进行牧草的一个良繁,我们这个燕麦它的产量较高,营养价值较高,适口性较好,更适合牛和羊的营养需求。目前我们已经可以选育出一些一些耐盐碱耐干旱的新品种,在这个地区进行推广。”


在大面积改良后的地块上,玉米和葵花长势喜人,地表不见盐碱斑,田间绿意盎然。通过挖排干、置换土壤、配施有机肥等基础改良措施,再结合科研团队筛选的新品种和田间管理,土地正在逐步恢复肥力。科学改良让昔日的盐碱荒滩重新具备了稳定产能,种植效益得到显著提升。

内蒙古亿丰源农牧业科技公司总经理郭志成说:“我们是2020年通过杭锦旗政府招商引资,来到伊和乌素巴音孟和嘎查的18,000亩盐碱地改良项目这里。过去我们来的时候这里全部是盐碱地,但是现在能达到玉米1500斤,葵花400斤以上的收成,改良进度已经完成98%以上。”

农户萨能斯庆感触更深:“以前种啥都不长,现在庄稼长得特别漂亮。”

盐碱地改良不仅恢复了耕作条件,也催生了产业链延伸。在项目配套的饲草料加工厂,玉米秸秆被制成草颗粒,就地转化为饲料,既降低了农牧民养殖成本,也在逐步形成种植—加工—养殖的循环体系。

郭志成还告诉我们:“现在我们公司承接了伊和乌素苏木的饲草料,我这后面还建了一个储草站。我们把盐碱地改造好,然后再进行一次深加工做成草颗粒,未来还要再把养殖场接上,这样我们就形成一个整体的生产链闭环,既能提高效益,也能给当地的农牧民解决最大的饲草料困难。”

作为全旗最大的盐碱地改良项目,伊和乌素苏木1.8万亩土地已近乎全面改良,盐碱地变身丰产田。项目充分体现“政府引导、科研赋能、企业实施、农户受益”的模式,为全旗盐碱地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经验。杭锦旗的盐碱化耕地面积为76.1万亩,约占全旗耕地面积的30%,2024年,杭锦旗粮食作物亩产达到536公斤/亩,位列全市第一,“点碱成金”的生动实践正在黄河岸边不断上演。

记者:吴晓慧 李笑

通讯员:刘志文(杭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