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托克旗的草原深处,风卷着沙尘掠过牧民的围栏,扬起的沙粒仿佛还带着过往的愁绪。这里曾是传统牧区的鲜活缩影——家家养羊,户户为营,在市场浪潮中越发步履维艰。“羊养两年才出栏,卖时还要看贩子脸色。”这样的叹息,在草场上回荡了太久。
如今,一场静水流深的变革正在悄然上演。曾经挥着羊鞭在草原上奔波的小牧户们,现在可以动指尖在手机屏幕上轻轻一点,就能搭上现代畜牧业的联合快车。
“以前养羊,最怕的就是出栏时没销路,价格也由着贩子定。现在加入联合体,咱有了‘靠山’,这些难题全解决了。”牧民敖特根德力格尔指着手机里的订单信息,笑得格外踏实。他口中的“靠山”,正是内蒙古草绿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牵头打造的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
这个联合体像一根结实的纽带,把龙头企业的市场能量、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力、家庭牧场的养殖经验,还有普通牧民的实干劲儿紧紧拧在一起。大家攥成一个拳头闯市场,不再是从前各自为营的“散兵游勇”;过去各自为战的局面,变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共同体,让每一位参与者都有了底气。
“优质种羊送上门,技术专家全程指导,不管市场价格怎么变,企业都按合同价收羊,我们的收入再也不用‘看天吃饭’。”谈及联合体的订单养殖模式,牧民额定达来难掩激动。这一模式不仅为牧民提供了稳定的销售渠道,更通过标准化饲养要求,保障了肉羊品质,也让牧民的日子有了奔头。
订单养殖模式,无疑是给牧民吃了颗“定心丸”。从优质种羊上门,到按照标准将羊饲养到规定日龄和体重,再到企业技术专家全程保驾护航,每一个环节都让人安心。最关键的是无论市场价格如何波动,企业都会稳稳地按照合同价格收购,牧民的收入看得见、摸得着,再也不用为销路犯愁。
对于不想费心管理的牧户,托管养殖服务成为“省心之选”。专业团队来搞规模化运营,牧户不用操心,坐在家里就能稳稳拿到收益,省心又踏实。最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是覆盖全产业链的数字服务平台,牧民点点手机就能给羊看远程病、让饲草料智能调配,市场行情更是一秒掌握。
产业化协作带来的成果实实在在体现在牧民的钱袋子里,刻在草原发展的蓝图上。目前,内蒙古草绿公司联合体联结成员共有3家关联企业、5家合作社、12个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5个家庭农牧场经营主体和10216户联结农牧户,带动2000户左右牧民养殖户参与合作经营,实现年出栏20万只牧区商品肥羔,合作户年均纯收入在12万元左右。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日子越过越红火的真实写照。
沿着草原公路前行,能看到一幅幅热闹的产业图景:饲料加工厂里,机器轰隆作响,一袋袋定制饲草料不断下线;屠宰分割中心内,工人们穿着整洁的工作服,将新鲜羊肉精细分装;物流仓储园区里,十多辆冷链专车每天整装待发;电商运营中心,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订单不断跳动,客服人员正耐心回复着顾客的咨询,让草原美味通过指尖连接万家餐桌。
科创基地扎根牧区,技术人才们将标准化养殖、疫病防控等技术手把手教给牧户。与科研院所手拉手深耕产学研,凑在一起搞联合育种,让更多优质羊品种“强强联手”。未来,当更多实验室里的智慧和田间地头的经验碰出火花,这片草原将会在光影流转间长出新的生机。
圈舍里嗷嗷待哺的羔羊,手机里叮咚作响的技术指导,还有那份“共富”合同,共同织就了一幅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紧密相连、充满希望的产业图景。这不仅仅是一个个农户收入的增长,更是小生产融入大市场的一次生动实践。车轮滚滚向前,带着农牧民的期待,也载着乡村振兴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