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转乾坤:乌兰吉林村的致富新路

作者:樊梨花 通讯员:塔拉(图) 来源: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塔拉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28日 10:53:06
|

在广袤的鄂尔多斯草原上,有一个村庄正以“牛”为笔,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这里是鄂托克旗木凯淖尔镇乌兰吉林村,一个曾经以传统农牧业为主的小村庄,如今却因肉牛养殖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在鄂尔多斯市财政局包联帮扶指导下,通过“生态种养”和“统养共富”模式,乌兰吉林村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的乡村振兴之路。

乌兰吉林村肉牛养殖场全貌

“牛”文章:从传统养殖到生态循环

走进乌兰吉林村的集体经济养殖场,映入眼帘的是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牛,它们悠闲地嚼着饲草。过去,乌兰吉林村的养殖业以散户为主,规模小、效益低,村民收入增长缓慢。为改变这一现状,村“两委”决定抓住肉牛养殖这个“牛鼻子”,探索出一条“生态种养+智能养殖+牛粪反田”的绿色循环产业链。“我们村集体带头示范养牛,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村党支部书记高海胜介绍道。从建场地、搞技术、做防疫到种牧草,村“两委”干部亲自上阵,做给村民看,带着村民干。如今,村集体养殖场已发展到500多头牛,全村肉牛存栏量超过5000头,养牛户的收入比过去翻了一番。

乌兰吉林村肉牛养殖基地

“牛”经济:从分散经营到统养共富

为了进一步激发村民的养殖热情,乌兰吉林村创新推出了“统养共富”模式。村民可以将自家的牛以入股形式托养到村集体养殖场,由养殖场统一管理、防疫、屠宰和销售,并按照每头牛100元的价格进行二次分红。这一模式不仅解决了部分村民缺乏技术和场地的难题,还让更多人分享到了产业发展的红利。2024年,乌兰吉林村共收购品种牛139头,估值231.95万元。村民张俊大爷笑着说:“以前自己养牛,操心多、风险大,现在把牛交给村里,既省心又赚钱,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

“牛”生态:从资源消耗到绿色发展

在发展肉牛养殖的同时,乌兰吉林村始终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3451亩,新建200平方米“鲜草工厂”,村集体形成了“种、养”结合的绿色循环产业链。“鲜草工厂”一个周期可产2吨饲草,牛粪则被返田用于农田施肥,既降低了养殖成本,又改善了土壤质量。“以前牛粪处理是个难题,现在成了宝贝!”村民杭二则大姐感慨道。通过生态循环模式,乌兰吉林村不仅实现了降本增效,还让村庄的环境变得更加整洁优美。

乌兰吉林村鲜草工厂

“牛”未来:从产业兴旺到乡村振兴

如今的乌兰吉林村,一座座标准化牛棚整齐排列,一片片生态农场绿意盎然,一头头西门塔尔牛膘肥体壮。2024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242万元,累计带动合作农户盈利200万元以上,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0元。肉牛养殖产业不仅成为村集体经济的支柱,更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希望产业。“循环种养、统养共富”的发展思路,让乌兰吉林村的村民信心更足,致富的步子迈得更快、更坚实。村党支部书记高海胜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提升产业链附加值,让更多村民享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

乌兰吉林村的故事,是木凯淖尔镇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通过抓住“牛鼻子”,做活“牛”文章,这个小村庄不仅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和村民增收的“双赢”,还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效益并重的绿色发展之路。乌兰吉林村的成功实践,为更多当地周边嘎查村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这片草原上的“牛”经济,必将带动更多村民奔向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