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有尊严的,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回归人们的生活,只有让人民感受到这些文物对现实生活的意义,人们才会真正地呵护文物。”“准格尔旗地域辽阔,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有召庙建筑群、古村落、王爷府、博物馆大型展览、有太多故事可讲。”当年他花了5个月时间,走遍故宫1200座建筑、9371间房,7年打造“网红”故宫。年近七旬的他将全部的热情和勤勉投注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上。10月31日,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做客准格尔旗第十六期全民思政课《准点开讲》,畅谈加强文化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讲座伊始,单院长围绕我国文化遗产申遗历程、文化遗产保护、讲好中国文化遗产故事等内容,分享了一系列相关实践和研究成果。以中轴线成功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他说,中轴线是一条发展的轴线,见证了北京的发展与变迁,对北京的城市规划历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北京城市发展的核心,并生动讲述了他在参与到中轴线和故宫保护的工作过程。通过这些年的不断努力,整治环境、修缮文物古迹、保护文物藏品,故宫开放了更多的区域,从过去不到50%到开放80%,让更多的古建筑作为展厅、作为新的文化内容对公众开放。
单院长以我国航天事业为例,指出“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未离开过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嫦娥还是北斗,天宫还是天问,火星车等,都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智慧和营养。”他认为,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讲好中国故事,单院长采取了行走、交流、参与、互动的方式,他提到了影响力极大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他说,里面被称为男神的王津确实很神,18世纪的西洋钟表在他的手里面还能走得准、水还流、鸟还叫,到点还有小人出来敲钟,还有音乐,这么复杂的机械构造,他可以修好,40多年他已经修了300多台西洋钟表。同样很神的是片子上映第二年他就获得了国际电影节的白金奖。我问他演什么了,他说只是在那里修钟,别人拍摄出来,就到休斯敦领奖了。择一业要终一生,这就是人们赞美的工匠精神。“我第一次进库房吓我一跳,我说谁躺在台阶底下呢?他们说那是周恩来总理特别批准的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要给故宫一套。这么珍贵的文物怎么叫它躺在台阶底下,围着海绵躺在担架上,跟伤兵似的。我们赶快抢修性保护,把它神采奕奕地展出来了。”正是因为故宫博物院坚定不移地贯彻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如今才能实现“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的庄严承诺。“受益匪浅,有幸能在家门口听到学术‘大咖’的讲座,太幸福了,第一次直观地了解到了故宫开放治理的不容易,文化申遗的不容易,也让我更加深刻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观众赵蕾说。我们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深入研究人们的现实生活需求,深入挖掘各类文化资源,凝练出强大的文化能量,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记者:郝丽娜
通讯员:赵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