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伊金霍洛旗关工委将党建引领的政治高度、全域赋能的实践深度、品牌创新的时代温度熔铸一体,在关心下一代的画卷上,书写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答卷,勾勒出“银龄映朝阳”的生动图景。
以党建之魂 筑牢关工之基
“关工事业的根在党建,魂在忠诚。”伊金霍洛旗关工委始终将“党建带关建”作为关工事业的根本遵循,构建起覆盖7个镇、161个嘎查村(社区)、60所学校,含旗级、镇级直属组织共247个关工组织体系,1000余名工作人员与435名“五老”组成攻坚梯队,形成“党委统筹、关工委主抓、部门联动、社会协同”的立体化工作格局。
在组织建设的“四梁八柱”中,“五老”始终是顶梁之材。92%的基层关工委骨干由老干部担任,“五老”讲师团、关心下一代教育培训中心、“父母大学”等机构实体化运作,让红色基因成为关工事业的“压舱石”。在“传承红色基因 共庆建党华诞”主题活动中,老党员们带着青少年走进党史馆,用“独贵龙运动的烽火”“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坚守”等红色故事,将“初心使命”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党建+关工”的深度融合,筑牢了组织根基,让“五老”之光,照亮下一代“成长之路”。
多维赋能育新苗 一路护航伴成长
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伊金霍洛旗关工委立足青少年成长全周期,构建起“思想铸魂、素质赋能、民族团结”三维培养体系,让教育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心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娃娃抓起。
在思想引领的维度,将自治区首家关心下一代主题公园建设成为伊金霍洛旗“行走的思政课”。56亩园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37处雕塑群与“红色故事码”构成移动教材,“五老”周俊娥、张兰芝、白成祥等讲师用一个个鲜活的红色故事解读红色基因、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等内容;董存瑞雕像旁,孩子们争论英雄壮举的细节时,信仰的种子已悄然萌芽。开园以来,接待的2.3万人次参观者中,青少年占比超70%。这座“没有围墙的学校”,让红色教育从“课堂讲授”变为“沉浸式体验”。
在素质提升的维度,伊金霍洛旗关工委注重将教育融入日常,通过“家校社”协同育人激活素质提升新动能。“父母大学”邀请专家系统授课,让科学育儿理念走进千家万户;以关心下一代主题公园为核心,联动伊金霍洛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馆等6个基地,常态化开展“红色基因传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等教育活动,通过场景化教学、实物展陈、互动体验等形式,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厚植家国情怀。2025年,创新开展“行走的思政课”36场,覆盖学生1.8万人次,相关做法被《中国火炬》杂志专题报道。
在民族团结的维度,“五老”讲师团开展的40余场宣讲如纽带般凝聚人心。从“民族歌曲对唱”到“政策问答擂台”,老同志们用“草原儿女手拉手”的生动实践,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在3000余名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催化剂”。
擦亮品牌底色 绽放关工光彩
从成为留守儿童乐园的“青少年之家”,到点亮梦想的“心愿速递”,再到“五老”一对一结对牵挂,伊金霍洛旗关工委用一系列暖心服务,勾勒出“有温度的民生品牌”。
伊金霍洛旗打造串联起红色教育馆等8处阵地的“15分钟红色研学圈”,让本土史实成为青少年成长的“精神养分”,推动“行走的思政课”成为闪亮名片。伊金霍洛旗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郝永耀感慨道:“当孩子们追问英雄事迹背后的精神密码时,教育便有了穿透时空的力量。”
在关爱困境青少年领域,“全链条保障”模式彰显民生温度。近年来,伊金霍洛旗筹资700万余元帮扶6000多名青少年,推动札萨克镇、乌兰集团设立扶困基金,吸纳社会组织形成“多元参与”的长效机制。创新推出的“四关一抚”模式(感情上贴心交流、教育上精准引导、生活上雪中送炭、品德上正向培育、心灵上温暖抚慰),让关爱从“物质资助”升级为“精神赋能”。
奉献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行动,也是一种信念。2025年秋季开学,伊金霍洛旗关工委统筹各镇力量推进金秋助学工作,共计为考上大学的困境学子捐助资金20万余元。同时,伊金霍洛旗关工委联合多方摸排审核,确保包括镇域助学资金在内的所有助学款项都精准发放至困难学生手中。
银发丹心传薪火,立德树人育新苗。从党建引领的“根脉工程”,到全域赋能的“成长工程”,再到品牌创新的“民心工程”,伊金霍洛旗关工委的“初心答卷”上,写满了“五老”群体的赤诚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