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边的绿意中,一座沙丘静静矗立,与身旁拔地而起的新房默然对望——仿佛一场无声的对话,贯穿了岁月与自然。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铁姑娘”、牧民查干巴拉用一生写就的治沙答卷。她选择留下最后一座沙丘,不为征服,而为敬畏;不为停留,而为希望。从“逃离风沙”到“守望沙丘”,这片土地见证了中国治沙的壮阔历程,也成为全球荒漠化治理中一盏耀眼的灯。
“治沙不是要消灭沙,而是要与沙共生。”77岁的查干巴拉老人坐在沙丘上,望着不远处的新房,轻声感慨。上世纪60年代,她与无数“铁姑娘”一起,以铁锹为武器,凭着钢铁般的意志投身治沙事业,硬是将自家一千亩黄沙变为绿洲。而特意留下的这座沙丘,如同一座自然的界碑,静静提醒后人:敬畏,才是治理的起点。
图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铁姑娘”们、右二为牧民查干巴拉。
从查干巴拉等“铁姑娘”到新一代治沙人,中国以半个世纪的坚守与接力见证:治沙并非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正如新房门前的春联所写:“留一丘风骨,生万物葱茏”。
鄂尔多斯境内的毛乌素沙地——中国四大沙地之一,治理率已高达85%。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北”工程持续推进,在八大沙漠、四大沙地累计治理沙化土地3.65亿亩,封禁保护2794万亩,实现沙化土地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
曾经“沙进人退”的困境,如今已被“人沙和谐”的崭新篇章改写。目前,鄂尔多斯市毛乌素沙地已成为全球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化地区,而“三北”工程更被联合国誉为“地球生态修复奇迹”。从毛乌素到“三北”工程,中国以敬畏和坚韧创造绿色奇迹。沙丘如地球年轮,新房是未来宣言。这片土地上的希望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