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亿吨红胶泥“捏”出一条产业链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编辑:包雪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5日 09:15:36
|

在杭锦旗巴拉贡镇昌汉白村,村党支部书记院和平捏着一把红胶泥,笑得眼睛眯成缝:“当年娃娃们在泥地里打滚儿,谁能想到这土如今成了地里的‘金疙瘩’。”

院和平所说的正是被誉为“千种用土,万土之王”的凹凸棒石粘土——这片曾被踩在脚下的红土地,如今正变身成推动乡村振兴的“金色引擎”,在杭锦旗织就出一条从矿土到产业链的传奇之路。

这片红土地的“传奇”,源于其独特的矿物属性。作为世界稀有硅酸盐黏土矿物,凹凸棒石粘土的晶体结构如同纳米级“海绵管道”,这种独特构造赋予它吸附、催化等数百种理化特性。而在杭锦旗地下,这片“万土之王”以惊人的体量蛰伏——目前已探明3.4亿吨、远景储量达20亿吨,储量稳居全国第一。

储量大,用途广,怎样才能“玩出新花样”?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当地人就琢磨起了“玩土”的门道。直到2013年中国工程院三位院士向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建言,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2019年,首条年产6万吨土壤调理剂生产线的轰鸣,才算真正让这片红胶泥“活”了起来。

在杭锦旗呼和木独镇的沙漠试验田,鄂尔多斯市恒益凹凸棒石科技有限公司的王学忠蹲在滴灌带旁,扒开沙土展示:“掺了凹凸棒石粘土的保水剂就像地下微型水库,既能把雨水‘锁’在土里减少灌溉,又能给沙化土地‘捏骨架’留住养分。”

数据印证着效果:昌汉白村3000亩沙化地用了土壤调理剂后,每亩增产近500斤,乡亲们实打实多赚600元。

为了让凹凸棒石粘土“聪明”起来,杭锦旗还砸下500万科技专项资金,带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形成“政府+科研+企业”的创新联合体,催生出脱酶替抗饲料添加剂等4个新产品,凹凸棒石粘土的“科技范儿”越来越足。

走进杭锦凹凸棒石粘土研发与产业化土壤改良剂中试车间,3米高的不锈钢罐体正有节奏地轰鸣,暗红色的凹凸棒石粘土从螺旋输送机倾泻而下,在振动筛上形成细密的红雾。

“我们采取订单式生产,一天就能生产15吨肥料。”车间负责人李文歧介绍,这些肥料销往山东、河北、新疆等地,客户反馈使用我们的化肥后,不仅能改良土壤沙化,还能提升土壤保水能力。

车间外的产业链图谱上,凹凸棒石粘土的“多面手”潜力正在铺展。从“土地改良”的基础功能,到“工业净化”的中端应用,再到“美妆原料”的高附加值开发……这“土”不仅钻进农田当“营养师”改良土壤,还在化工池里当“净化剂”、在食用油里当“脱色师”,甚至悄悄藏进防晒霜、美白霜的配方里,成了横跨农业、化工、美妆等领域的“多面手”。

而在这张图谱尚未完全勾勒的空白处,一场关于未来的探索正在实验室里加速。

今年1月,杭锦凹凸棒石粘土博士工作站正式揭牌。在工作站里,专家正盯着显微镜琢磨怎么让凹凸棒石粘土在碳中和、新能源材料等相关领域里“发光发热”,全产业链的蓝图正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可这“点石成金”的路上也有坎儿:技术咋更快变成产品?市场咋从本地走向全国?挖了土咋保住绿水青山?

杭锦旗人的法子很实在:和环投公司搞污水处理中试,把实验室搬到项目现场;在沙漠腹地搞大田试验,让保水剂在最缺水的地方证明本事;博士工作站的专家们既钻理论又跑地头,把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拧成了一股绳。

“小时候用这土捏小人儿,现在它成了我们的致富经。”院和平的话里藏着几代人的“玩土”轨迹。当凹凸棒石粘土从孩童的“泥蛋蛋”变成产业的新能级,当“土专家”和院士们在车间里碰撞出火花,昔日的红胶泥正在上演一出“大变脸”。

如今,展厅里从干燥剂到化妆品原料的琳琅产品,见证着凹凸棒石粘土的“七十二变”,也映射出凹凸棒石粘土在新材料革命浪潮中锚定产业升级方向的战略价值。

“我们将依托博士工作站,构建起凹凸棒石粘土的全产业链体系,开发出更多满足高端需求的新产品,力争让这种特色资源释放更大价值,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内蒙古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王文波说。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慧丰 孙永芳 薛景硕 杨帧 段渊 苗佳乐 贺炫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