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芹:用热爱书写绿色生态奇迹

作者:苑雪璐 刘鹏 郝振喜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编辑:白艳娟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09日 09:22:38
|

“沙地不是终点,而是起点”。2009年,刘雪芹带着这样的信念,毅然扎进恩格贝的漫天黄沙。16载春秋,她以热爱为笔,以汗水为墨,在荒漠中绘就出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壮丽画卷。如今,这里生长着300多种瓜果,她将先进种植技术传授给数万名农牧民,书写着绿色生态奇迹。

走进恩格贝生态示范区的智能大棚,刘雪芹对棚内的一草一木如数家珍。“这个香蕉是航蕉2号,是搭载神舟四号飞船去过太空的一个组培苗。在咱们恩格贝十年的种植中,表现出了极强的适应性,坐果产量非常高,一串果实平均能达到40—60斤。”谈起这些特殊的作物,她的眼中满是自豪。

2009年,刚大学毕业的刘雪芹从山东菏泽来到达拉特旗。彼时,恩格贝生态示范区刚启动设施农业温室建设与沙产业试验示范。为深入了解当地气候与土地情况,她翻阅5000多份资料,向当地专家请教数千次,每日往返2公里外的试验地,在大棚中一蹲就是数小时。“刚开始,这只是一份谋生的工作,随着引种的瓜果蔬菜开花结果,看到累累硕果,这份工作渐渐成了我热爱的事业。”刘雪芹回忆道。

在刘雪芹的不懈努力下,恩格贝的设施农业日益成熟。如今,智能大棚已成功推广示范300多种瓜、果、蔬菜新品种。她探索出的生态多样性农业发展模式,使单位面积产量提高30%,“贝贝南瓜”“甜糯玉米”等明星农产品更是声名远扬。

“我们种出的甜美果实和美丽鲜花,贡献给大家是值得的。社会的认可,让我们有了荣誉感和使命感。”刘雪芹感慨道。她通过示范穴盘育苗、点播、扦插、栽培等技术,将传统农牧民培养成能操作农业物联网设备、分析土壤检测数据的“新农人”。

达拉特旗中和西镇翻身村村民徐斌厚说:“这几年我们跟随小刘,从植物种植到蔬菜种植,从果树修枝到打药,她都给予了很好的指导。在她的帮助下,我们的技术越来越过硬。我成立劳务公司四五年了,现在出去指导别人也没问题。”

对于刘雪芹而言,治沙早已融入生活。她秉持“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理念,以植被恢复、土壤改良为核心,让恩格贝的植被覆盖率从不足10%跃升至 60%,节水灌溉覆盖率超90%。2023年,内蒙古农业大学采样监测显示,改良后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达3%以上。

从初来乍到时被亲切称呼的“小刘”,到如今的“刘姐”“刘老师”,称呼变化的背后,是身份的转变与责任的加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百姓家”,刘雪芹用16年的坚守与奋斗,在沙漠中播撒着绿色希望。她的故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写照,更是乡村振兴征程上的奋进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