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黄河“几字弯”腹地的鄂尔多斯,曾是毛乌素沙地与库布其沙漠肆虐的生态脆弱区,“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景象,一度是当地人生存困境的真实写照。而今,历经几十年的坚守,这片土地已蜕变为“绿进沙退、生机盎然”的生态绿洲,在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上刻下深刻印记。
恰逢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于9月16日至17日在鄂尔多斯举办,全球目光再次聚焦这片曾与沙抗争、如今与绿共生的土地。作为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永久举办地,近年来,鄂尔多斯以“政府主导、企业带动、群众参与”的创新治理模式为抓手,持续深化防沙治沙,成功实现从“人进沙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以实干续写治沙新篇。
绿锁黄沙筑屏障
秋日的杭锦旗,库布其沙漠腹地一派忙碌,几十位治沙工人正在开沟、铺草、覆沙……数十道工序次第展开,一个又一个草方格在原本荒芜的大地上向新而生。远远望去,一行行井然有序的草方格如同一条条金色锁链,牢牢锁住随风流动的黄沙。
瀚海苍穹下,绿意在蔓延。作为鄂尔多斯治沙主战场之一,杭锦旗的生态嬗变,正是鄂尔多斯防沙治沙成果的生动缩影。
2023年以来,鄂尔多斯立足全局、锚定实际,以“三北”工程攻坚战为核心,打出一套治沙“组合拳”,推动治沙工作从“单点突破”向“系统治理”升级。
鄂尔多斯以风电光伏为创新举措,在库布其沙漠北缘、黄河南岸规划建设“光伏长城”,在毛乌素沙地建设长约280公里“一廊多点”风电光伏项目。截至目前,已建成装机542万千瓦,在建拟建项目3097万千瓦。库布其沙漠“光伏长城”治沙带已建成光伏装机1002万千瓦,实现光伏治沙70万亩。
2023年,鄂尔多斯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率先倡议实施毛乌素沙地联防联治,签订《4省5市14旗县毛乌素沙地联防联治合作协议》,全面建成蒙陕宁界35.5万亩联防联治工程,打造“三北”地区跨省域协同治理示范工程。
鄂尔多斯统筹“十大孔兑”系统治理,打造沿黄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廊道,“十大孔兑”多年平均入黄输沙量从2700万吨降至400万吨。
……
两年来,一系列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有力推动了防沙治沙进程,完成防沙治沙近1000万亩,库布其沙漠治理率达到40%、2025年计划治理率达到50%,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到80%、2025年计划治理率达到85%。
鄂尔多斯的生态治理成果得到了广泛认可。2023年11月,荣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2024年4月,林长制工作获国家林草局激励表扬;2024年6月6日,在全国推进“三北”工程攻坚战视频会议上,鄂尔多斯作为地级市代表作了典型发言。同年,鄂尔多斯荣获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成为中国西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并登上联合国缔约方大会,向世界展示了荒漠化防治的“库布其答卷”。
2024年10月,国务院总理李强亲临我市考察,高度肯定鄂尔多斯防沙治沙和生态治理成就。
科学治沙辟新路
科技赋能,让治沙从“靠天吃饭、人海战术”的“人沙对抗”,转向“精准施策、高效治理”的“科学治沙”,这是鄂尔多斯治沙成效持续提升的核心密码。
在杭锦旗独贵塔拉镇,治沙能手敖特更花正带着团队用“微创气流植树法”栽种沙柳。“以前人工挖坑种树,一天种不了几棵,现在用这新技术,效率提高十倍。”敖特更花擦着汗笑着说。
“微创气流植树法”,这项由鄂尔多斯治沙人自主探索的技术,通过加压水枪喷射的水汽流,在沙地上快速冲出直径数厘米、深约1米的洞穴,随后插入树苗——挖坑、栽树、回填、浇水一气呵成,种植1棵树仅需8秒,不仅使植树效率提高60%,树苗成活率更达85%以上。
同样在库布其沙漠腹地,达拉特旗的技术人员白旭冬正操控无人机开展飞播作业。“一架无人机单次飞行时长约为7—8分钟,一次性搭载40—60公斤丸粒化种子,每次可作业面积5—6亩。”白旭冬介绍,无人机飞播不仅经济高效、定位精准,还能在人车无法进入的复杂沙区作业,有效解决了传统播种的“盲区”问题。经测算,无人机飞播每平方米沙地可接收8—10粒种子,种植效率较人工提高100倍、较普通机械提高10倍,丸粒化种子的出苗率也比普通种子提升约15%。2024年,智能无人机飞播成功入选鄂尔多斯科学治沙“十大关键技术”榜单。
如今,在鄂尔多斯的治沙一线,高科技元素已随处可见。近年来,鄂尔多斯加强与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权威院所合作,探索推出大坑整地、坐水栽植、覆膜造林、打孔深栽等创新技术,探索出立体生态光伏治沙、智能植树机器人等一批实用型新技术、新装备,这些技术不仅破解了沙漠治理效率低、成活率低的老问题,更让治沙从“攻坚战”变成“可持续战”,为沙漠变绿洲注入了持久动力。
绿富同兴绘新篇
防沙治沙,既是守护生态的“屏障工程”,也是惠及民生的“幸福工程”,更是驱动发展的“动力工程”。鄂尔多斯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态治理的“绿意”与产业发展的“红利”深度融合,在沙海之上蹚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频共振的双赢之路。
在杭锦旗独贵塔拉镇沙日召嘎查的治沙项目区,裸露的沙丘上,工人们铺沙障、栽沙柳,指尖播撒绿色的同时,也攥紧了增收的“钱袋子”。“种树既能让沙子不‘乱跑’,一天还能挣300元,家里的农活儿也耽误不了。”村民高志强的话里满是笑意。
杭锦旗通过“三北”重点工程与“以工代赈”的联动,让嘎查村直接参与工程建设。2024年,杭锦旗成功培育13个集体经济年收入超50万元的示范村,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达43万元,越来越多农牧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靠治沙增收”。
这样的“绿富同兴”并非个例。这两年,鄂尔多斯统筹防沙治沙与农牧民增收,通过“以工代赈”带动农牧民投工投劳,人均增收超3万元;重点项目中“以工代赈”资金占比达16%,让生态治理的每一分投入,都化作惠及民生的实在收益。
生态旅游激活沙漠“新价值”。曾经令人却步的“死亡之海”,如今成了独具魅力的旅游胜地。鄂尔多斯精心打造响沙湾、恩格贝、银肯塔拉等一批沙漠旅游景区,推出沙漠探险、生态体验、休闲度假等多元产品,让“沙景”真正变成“钱景”。
在达拉特旗树林召镇关碾房村,依托毗邻国家4A级旅游景区银肯塔拉沙漠生态旅游区的优势,村民们纷纷转型:开民宿、办农家乐、承包体验项目、在景区务工……
“周边牧民都吃上了‘旅游饭’,有的当导游,有的卖特产,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倍。”景区总经理李方介绍,目前景区已与周边嘎查、村民建立土地承包、生态工程建设、景区运维等多元利益联结机制,每年为农牧民提供超150个就业岗位,让“旅游红利”真正扎根乡村。
产业发展为生态治理注入持续动力。通过生态补偿、产业引入和社会参与,鄂尔多斯改变单纯政府投入模式,形成“治理—收益—再治理”的良性循环,破解了“绿起来”后如何“富起来”的难题。
从黄沙漫天到绿意盎然,鄂尔多斯的防沙治沙实践表明,荒漠化是可治理、可逆转的。通过政府政策支持、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市场化运作、群众广泛参与,可以实现生态改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有机统一。这一成功经验不仅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范例,也为全球荒漠化防治提供了可行路径。
随着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于今日在鄂尔多斯开幕,这场国际盛会也必将成为展示治沙成就、分享中国经验、凝聚全球共识的重要平台。今后,鄂尔多斯将继续以防沙治沙为己任,持续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交响曲,在鄂尔多斯高原上越奏越响,传向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