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综合试验站科研人员通过人工授粉、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成功培育出多个糜子杂交新组合,为糜子品种改良和产量提升提供了新的科技支撑。这一突破不仅有望解决传统糜子种植中抗逆性差、产量偏低等问题,还将为我国旱作农业和粮食安全注入新的活力。
长期以来,糜子种植一直面临品种单一、抗病性弱、产量不稳定等瓶颈,杂交育种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和分子育种技术的发展,科研人员逐步掌握了糜子杂交的关键技术,通过远缘杂交、群体改良等手段,成功构建了高产、抗逆的新种质资源库。
此次试验,重点针对糜子的抗旱性和穗粒数进行改良。传统糜子育种多依赖田间表现选择,周期长、效率低,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以提前预测杂交后代的抗病性和产量性状,效率较传统方法提高50%。在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下,糜子不仅将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又一道防线,也为全球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