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次暖心服务,让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生活类的上门服务;一个个建在家门口的党群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托育、学习等多元化场地;一场场定期举办的文艺培训演出,让居民零基础也能“亮相”大舞台……在康巴什区哈巴格希街道,每一处风景、每一个角落都充满幸福的味道。
如何让社区居民“幸福底色”更足?哈巴格希街道不断加强“极惠”社会环境建设,持之以恒推进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让群众收获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安全感。每年的民生实事项目,既有日进一步的“微收获”,也蕴含着重如千钧的“好未来”。
安居、宜居、乐居、美居……今日的哈巴格希街道,居民的幸福指数“节节高”。
“心心”相吸,基层治理有“内核”
助推社区创新发展,引擎在哪里?党的工作在城市基层落地生根,依靠什么?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内核是什么?
答案不约而同地指向党建。
哈巴格希街道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轴心带动作用,打造“心党建·新美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坚持以党建工作的一马当先带动全盘工作的万马奔腾。
“改革开放不停步,风雨无阻拓新路。石榴结籽心连心,民族团结一家亲……”在达尔罕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排练厅内,阵阵优美歌声不断传来,原来这是社区的“本土乐团”——“红星文艺队”在排练他们的原创歌曲。
“我们都是‘红星文艺队’的成员,这些歌曲都是队员们自己编排创作的,歌词里包含了对党和祖国的美好祝福,我们要将党的好声音唱给更多人听。”达尔罕社区居民刘照霞说。
以歌为媒,用“唱”的方式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这种沉浸式的“音乐党课”既能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又能激发出基层党建的创新活力,可以说形式走“新”、内容走“心”。
不仅如此,哈巴格希街道多措并举,让党建引领和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基层治理工作的“同心圆”逐步扩大。
成立“红色议事厅”,对大家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诉求快速响应、及时介入、高效处置;建立“一格七员”工作机制,“多员入网”全方位“组团式”参与网格事务管理,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加凸显;创新设置景区、商业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党群服务站,拓展智能体验和便民生活圈应用场景,进一步优化辖区营商环境……哈巴格希街道找准各领域党建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探索实施“党建+”工作模式,全力打造辖区各族群众和睦相处的美好家园。
党建“新新”相吸,群众“心心”向党,一个基础夯实、主体巩固、功能迭代的社区党建生态圈正在哈巴格希街道加速形成。
以工代赈,共同富裕有“门路”
“大家加把劲儿,种完这一片树就能挣到钱啦。”在千亭山公园的植树场地,家住康苑小区的转移农牧民张政伟向大家喊话。
植树也能挣钱?原来这是哈巴格希街道“以工代赈”的新举措——将园区部分绿化项目转包给“以工代赈”劳务队伍,通过劳务派遣单的方式提高转移农牧民收入,让“以工代赈”普惠民生。
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不光会种树,还要通过种树掌握技能。园林绿化技术人员就适宜种植的植被类型对转移农牧民们进行分析指导,“手把手”教学,“以工代赈”在“鱼渔双授”的良性路径上为民造福。
“我们劳务队里大部分都是转移农牧民,之前到处打零工,现在通过‘以工代赈’,我们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还学会了一项生活技能,大家打心底里高兴。”张政伟说。
让老百姓在生活上“眉开眼笑”,在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这是哈巴格希街道“以工代赈”项目实施的题中应有之义。
以“工”促就业,以“赈”济民生。哈巴格希街道为了辖区内百姓的“饭碗”端得更牢,发挥基层党组织轴心作用,建立起“以工代赈”转移农牧民劳务队资源库,标注人员类别、工种意向、技术基础等基本信息,对农牧民进行精准派工;定期组织开展“以工代赈”培训会,提高劳务带头人和务工人员综合素质;链接区域资源,搭建共富平台,助推辖区劳务公司将务工地点“挪到”百姓家门前;成立希和社区集体经济公司和新美好专项公益基金,让公司经营利润以实施公益项目的方式反哺辖区百姓……一系列“组合拳”下来,转移农牧民的就业问题迎刃而解,“以工代赈”不仅拓宽了百姓致富增收的渠道,更是为共同富裕输入新的“造血”因子。
截至目前,哈巴格希街道共计承接区级“以工代赈”项目5个大项、12个小项,雇佣转移农牧民600多人。“我们要继续用好以工代赈金钥匙,开启共同富裕新路子,不断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推动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哈巴格希街道党工委书记杨春文说。
幸福出圈,为民服务有“温度”
诊断、开方、取药……不到一分钟,居民们就能完成从诊断到付费买药的全过程,这样便捷的“医院”位于达尔罕社区,这是鄂尔多斯首家“一分钟诊所”。居民坐在独立问诊室中,即可与云端医生对话,通过病情描述和设备检查,就能得到初步问诊建议。
“最近给我们小区里放了一个智能诊所,我今天过来试着买了点药,操作方便,价位也合理,我们24小时随时可以来问诊,挺方便。”家住康盛小区的居民贾志荣对问诊室的人性化设计赞不绝口。
放大民生的“幸福圈”,像“一分钟诊所”这样的暖心事例在哈巴格希街道还有很多:成立“红心老邻居餐厅”,为老年人提供就餐需求;在社区里设立“青苗学堂”,解决孩子放学后和寒暑假的托育问题;组织公益集市,为辖区群众提供缝纫、配钥匙、维修家电等便民服务……哈巴格希街道细化网格服务,打造“哈帮办”“希心同路”“银发生日会”“保护河川”等多个街道特色品牌项目,进一步打通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不仅于此,哈巴格希街道在处理居民矛盾中也有自己的“妙招”。通过打造近邻平安朋友圈,依托党群服务站点建立“邻里议站”,加强“老村长”调解工作室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创新“巡回审判+联合调解”方式,将被动接访转化为主动服务,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就地就近化解矛盾纠纷。社区工作人员用“尽心”获得居民“安心”,“人民至上”的服务理念彰显出基层社区管理的民生温度。
目前,哈巴格希街道现有志愿服务队8支、志愿者550余人,累计办理便民服务事项3000余件,惠及辖区居民群众6000余人。
看得见百姓笑脸,听得到发展脉动,如今的哈巴格希街道,出门步行仅需一刻钟,即可一站式享受购物、社交、文化、休闲等多种便民服务,实现家门口的幸福……用群众的“幸福指数”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含金量”,这个美丽社区的“幸福涟漪”越扩越大……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凌禹 张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