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治沙人敖日格乐: “只要人不退,退的只能是沙子!”

来源: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许燕梅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16日 09:22:29
|


 “你们看,这大片大片的柠条和沙柳,都是我们亲手种下的,它们就像我的孩子一样,在悉心呵护中长大。”在库布其沙漠腹地,他抚摸着沙柳说。

他叫敖日格乐,是一名返乡大学生。2012年,大学毕业后的他没选择繁华的大城市,而是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地方——杭锦旗吉日嘎朗图镇格更召嘎查。12年前,站在库布其沙漠,看着一望无际的沙漠,他作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留在家乡防沙治沙,绿化家园。

又是一年春光好,植树添绿正当时。连日来,抢抓春季天气回暖的有利时机,敖日格乐带领周边农牧民在库布其沙漠种植沙柳。有的运送、裁剪、捆绑沙柳,有的将提前浸泡好的沙柳苗用螺旋钻孔的方法连片种植……一排排种好的沙柳在沙漠里格外壮观。

如何让“沙退人进”是沙区人民一直思索的问题。“我们父辈就是这样坚持防沙治沙、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的,当时条件恶劣,没有交通工具,虽然很苦,但一直都在坚持……”谈起防沙治沙,敖日格乐满眼坚定。

在沙漠里种树是个技术活儿。刚大学毕业的敖日格乐满腔热血地在库布其沙漠里种树,一年又一年,要么沙柳的成活率低,要么长出来的沙柳第二年就被风吹走,始终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怎样才能固沙?怎样才能让种植的沙柳、柠条长好?为了提高苗木的成活率,敖日格乐迎着呼啸的风,在流动沙最严重的地段观察沙丘的流向,探寻植树绿化的最佳点。同时,拜访乌日更达赖等治沙前辈,并外出学习防沙治沙经验,逐渐摸索出一套治沙造林本领,让沙漠停止移动的“脚步”。

想要提高树苗的成活率,就要先固沙。敖日格乐反复尝试,最后总结出就地取材的方式,把红泥、碎石用机器撒在沙漠表面以增加风沙流的运动阻力,促使沙粒沉积,这样既能提高苗木成活率,也能降低劳动成本。

“作为‘新生代’的治沙人,我们应该不断学习新的技术、探索新的事物,科学治沙、精准治沙,提升防沙治沙的质效,种出更多的树,绿化家园。”敖日格乐表示。

尽管风沙肆虐,治沙之路艰难,但敖日格乐却“越战越勇”,誓要让绿植在这片沙漠永久扎根,守护好这片生态家园。

功夫不负有心人。敖日格乐十几年如一日,以沙漠为伴,用青春与汗水绿化了2万多亩草牧场,让昔日寸草不生、风沙肆虐的沙漠长满了柠条、沙柳等植物,在库布其沙漠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加大,2022年开始,他在沙漠承包种树,带领更多农牧民参与到防沙治沙行列中。今年,他计划绿化6000亩沙地,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防沙治沙既要添绿也要“生金”。敖日格乐把防沙治沙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2018年新建了柠条草粉厂,将优质柠条加工成饲草料销往周边地区。同时,带动周边农牧民防沙治沙、就业增收,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赢”的目标,走出了一条沙漠增绿、资源增值、农牧民增收的新型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之路。

两代人的接续奋斗,让大漠变成绿洲。沧海桑田的背后,是守护绿水青山的初心,是不断传承、延续的决心。

“每次看到沙地变绿地,心里就很高兴,觉得苦没有白吃。我将继续秉承父辈们‘一代一代干下去’的绿色承诺,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改善生态环境的行列中,让沙漠披绿装,让家乡变美。”敖日格乐坚定地说,“留下来、坚持干,只要人不退,退的只能是沙子!”

春去秋来,十几载弹指一挥间,沙漠里早已找不到敖日格乐曾经重重叠叠的脚印,但到处可见敖日格乐栽种的一株株植物。在杭锦大地,有很多像他一样的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绿色奇迹。他们躬身奋斗的身影,是“三北精神”的最生动注解。

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未来,在杭锦旗,“人进沙退”“绿进沙退”的故事还将不断延续。

(阿拉腾其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