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轮明月爬上中天,清辉遍洒人间,中国人又迎来了承载着千年情思的中秋佳节。这个以“月”为媒、以“团圆”为核的传统节日,早已不是简单的时序节点,而是镌刻在民族基因里的文化符号,在岁月流转中不断生长出新的时代意涵。
中秋的底色,始终是“团圆”二字的深情表达。古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遥寄相思,今有高铁上奔赴家宴的匆匆步履、视频通话里共享月饼的温馨瞬间。无论交通方式如何变迁、生活节奏怎样加快,“回家”“团聚”仍是中秋不变的主旋律。这份对亲情的珍视、对圆满的追求,跨越了时空阻隔,成为中国人共同的情感坐标,也让中秋成为维系家庭伦理、凝聚社会温情的重要纽带。
中秋的魅力,更在于传统习俗与当代生活的生动融合。从“祭月”“赏月”的古老仪式,到如今城市里的中秋灯会、乡村中的民俗展演;从手工制作的传统月饼,到融入咖啡、流心等元素的新式糕点;从阖家围坐听长辈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到年轻人用短视频记录中秋生活、在社交平台分享中秋记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中秋既保留了“古味”,又增添了“新趣”。这种“活态传承”,让年轻一代在参与中感知节日的文化内涵,让古老节日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中秋的传统之“脉”,有着中华民族精神之风、民族之根、文化之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作为传统节日,中秋是时光积淀起来的珍宝、是文化基因的表征、是融入民族血脉的文化音符,正因为如此,它并未随着时间冲刷而被掩埋于历史墟土中,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之美,更是标注文化自信的刻度。
月亮亘古不变,中秋的故事却在代代相传中不断书写新篇。它是游子心中的乡愁,是家人团聚的欢笑,更是民族文化的鲜活载体。守护好中秋的传统意蕴,挖掘好它的时代价值,才能让这轮“中秋月”始终照亮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让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持久光芒。
(吴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