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中秋 团圆烟火里的文化传承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编辑:包雪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09日 15:52:50
|

秋色平分,佳节又至。一年一度的中秋,是象征团圆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盛宴。连日来,我市各地围绕中秋开展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活动,在浓郁的烟火气与人文气息中,共赏一轮明月,共叙家国情怀。

社区欢歌,邻里共织团圆图景

“以前过节就是自家人吃顿饭,现在和这么多邻居一起,感觉节日氛围更浓了!”近日,达拉特旗工业街道兴盛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情满中秋迎华诞、同心共筑和美家”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为社区居民带来丰富多彩的节日体验。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开场舞《歌唱祖国》熟悉的旋律瞬间点燃全场热情,观众们手摇国旗,齐声跟唱。诗朗诵《盛开的民族团结之花》慷慨激昂,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民间歌曲、传统二人台、“三句半”融入爱家乡、防诈骗等元素,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赢得阵阵掌声。

跳格子、打沙包、跳绳等充满童趣的游戏让人们“又年轻了一回”,压轴登场的拔河比赛更是将“团结就是力量”体现得淋漓尽致。手工体验区,居民们在掐丝珐琅中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在灯笼制作区点亮团圆吉祥的暖意,在刻纸活动中传递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团圆的日子要吃饺子”,妇女们围坐在一起,揉面、擀皮、包馅,一个个饱满的饺子,包裹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承载着邻里乡亲的深厚情谊。

劳动课堂,巧手揉入文化传承

当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进校园,会开出怎样的花朵?在市第一中学伊金霍洛校区宽敞明亮的劳动实践教室里,3位劳动教师组成“教学小组”,手把手教授学生传统月饼制作技艺,将劳动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精髓深深植入学子心中。

“水油皮要揉得光滑舒展,油酥要包裹均匀,这样烤出来的月饼才层次分明、口感酥软。”课程伊始,高老师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和规范的操作,为同学们讲解月饼制作的材料配比与关键技巧。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逐渐掌握诀窍。揉、捏、包、压,看似简单的步骤,考验的却是耐心与专注。

学生初步掌握制作基础后,王老师将课堂引入更深厚的历史文化长河。“同学们,你们手中的这块月饼,不仅是一份点心,更承载着千年的团圆期盼与文化密码。”他介绍中秋的起源、月饼的演变,讲解模具上“福”“禄”“寿”“禧”等字样和图案的美好寓意。“我们揉进面皮里的是丰收的喜悦;包裹进馅料里的是家的温暖。”王老师将劳动过程与文化解读巧妙结合,使单纯的体力劳动升华为与传统文化的深刻对话。

刘老师则侧重于引导学生在劳动中体验情感、感悟成长。他鼓励学生在月饼上发挥创意,写下对家人的祝福。当烤箱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当一枚枚金黄饱满的月饼出炉时,教室里充满了成功的欢呼与自豪。

“我想把这块月饼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团圆的滋味。”学生们感慨,做好一个月饼需要这么多步骤,体会到食物的来之不易。

匠心坚守,老手艺传递老味道

在充斥着现代化机械生产的今天,准格尔旗沙圪堵镇纳林村传承百年的土炉月饼依旧坚守着老味道,成为当地人心中难忘的中秋记忆。

这里的“老月饼”保持着最古朴的模样:酥脆掉皮的外壳、经典的红糖芝麻馅、土炉烤制。“老匠人”杨礼锁用布满老茧的双手熟练地揉面、配料、打模。那一声声有节奏地敲打模具的“哐哐”声,仿佛在诉说着几十年的光阴故事。

“市场上月饼馅料花样繁多,咱们这儿只做地道的土炉月饼。要把老手艺传下去,让更多人尝到这份纯粹的老味道。”杨礼锁一边给月饼“盖章”一边说,“现在很多人吃的就是‘小时候的味道’。这不只是一块月饼,更是一种情怀。”

“土炉有土炉的妙处,用它烤出来的月饼口感干爽不腻,能把老底子的香味牢牢锁住。”如今电烤炉虽省时省力,却始终烤不出土炉那份独有的、带着烟火气的传统风味。在杨礼锁看来,这块小小的“老月饼”,承载的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传承责任。他的店铺也成了许多市民前来“打卡”的怀旧之地。

从社区的欢声笑语,到校园里的青春巧手,再到手艺人的匠心独运,中秋节的庆祝方式虽有不同,但其核心——对团圆的渴望、对美好的祝愿、对文化的传承却始终如一。这个中秋,我们在多样的活动中,共同品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与鲜活。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