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镌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传统佳节,更是承载着“天涯共此时”期许的团圆符号。纵使神州大地“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的民谚,却跨越地域与时光,成为全民族共同的节日记忆。吃月饼,早已是中秋不可或缺的文化仪式。
这枚象征团圆的圆饼,在千百年的流转中拥有过诸多雅致别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追溯其源,最早可与古人祭拜月神的供品相连,因形似皓月、意蕴圆满,自诞生起便深得人心。翻阅史料,殷周时期一款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以边薄心厚的独特形制,被视做月饼的“始祖”,闻仲也因此被糕点行业奉为祖师爷。至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芝麻、胡桃,为“太师饼”注入了新的风味灵感,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应运而生,“胡饼”之名自此流传。
让圆饼与中秋明月真正结下不解之缘的,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场景。相传八月十五这天,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凯旋,西域经商的吐鲁番人特献圆饼为其祝捷。唐高祖李渊接过锦缎包裹的饼盒,取出圆饼时恰逢皓月当空,他笑着指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蟾蜍”本是古人对月亮的雅称,群臣听罢,便顺势将这枚圆饼唤做“月饼”,中秋吃饼的习俗也由此定格。
到了宋代,月饼的受欢迎程度迎来质的飞跃。不仅是宫廷宴席上的精致点心,更成为民间百姓追捧的中秋美食。大文豪苏轼曾挥毫写下《月饼》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的诗句,寥寥十字勾勒出月饼的绝妙口感。酥油的香脆与蜜糖的清甜在口中交融,令人垂涎。彼时的月饼,早已不满足于味觉的享受,饼面上还精心绘制了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月宫传说图案,形制上也更贴近如今的圆月模样。值得一提的是,“月饼”一词首次正式载入文献,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载集市点心时,明确提及“芙蓉饼、菊花饼、月饼”,足见当时月饼已成为市井间常见的美味。
元代的月饼,在制作工艺上实现了一次重要革新。匠人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蒸煮”之法,转而采用烙、烤的方式,让饼皮更显酥脆;同时在和面时加入酥油、蜜糖,进一步丰富了口感层次,月饼的制作技艺自此迈上了新台阶。
至明代,月饼正式“登坛”,成为中秋祭月的核心供品。古籍《帝京景物略》中细致描绘了当时的祭月场景:“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此时的月饼,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的意义。它既是祭月时敬奉月神的虔诚信物,又是亲友间传递情谊的时尚馈赠,甚至出现了直径达二尺的巨型月饼,尽显节日的热闹氛围。
清代,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已深入人心,制作工艺也愈发精湛,达到了可与今人媲美的水准。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对月饼的制作方法与口感有着细致入微的记载:“用山东飞面做酥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为细末,微加冰糖和猪油做馅。食之,不觉甚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字里行间,尽显彼时月饼的精致与美味。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也藏着中秋与月饼的雅致片段。第七十六回里,贾母与众人赏月至中天,见月色皎洁可爱,便命人吹笛助兴,兴起时还将自己食用的“内造瓜仁油松穰月饼”与热酒赏给吹笛人,一枚小小的月饼,也成了贵族生活里的风雅点缀。这时月饼的种类也被玩出了新“花样”。
月饼作为一种舌尖上的传统美食,经过千年的演变、传承、赓续,其制作越来越精细,花样越来越繁多,但不管如何变化,都寄托着中华儿女对亲人团聚的祝愿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马晓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