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东:“土专家”让明沙梁变身优质草牧场

作者:张诗曼 杭锦旗融媒体中心记者 折伊琳 来源: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塔拉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5日 10:14:57
|

一场秋雨刚过,杭锦旗图古日格嘎查的柠条草场散发着清新气息,嫩绿的柠条枝叶上挂着晶莹水珠,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细碎光芒,仿佛无数颗灵动的眼眸,诉说着库布其沙漠的新生。

在这片生机勃勃的草场上,拖拉机驾驶座上一个人正稳握方向盘,脚下配合油门。随着机械“轰鸣”向前,沙地上很快留下一道道印记。走近一看,他的身形因常年劳作而略显敦实,皮肤被沙漠的阳光晒得黝黑发亮。他,就是杭锦旗的治沙“土专家”——刘少东。

刘少东望着眼前郁郁葱葱的草牧场,眼神中满是感慨与自豪,他抬起粗糙的手指向远方说道:“在我小时候,这儿是一片明沙梁,狂风一起,黄沙漫天,遮天蔽日。我们父辈在这里种上了草,固了沙,而我们这一代的使命,就是要把它变成优质的草牧场,让沙区百姓的生活更好、腰包更鼓。”

这位“土专家”今年又接下了“三北”工程六期S215穿沙公路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项目。4台翠绿色的牵引播种机在草场上往来穿梭,拖拉机轰鸣着拉动设备,清表、挖沟、栽苗、掩土一气呵成,沙地上很快留下整齐的种植轨迹。15个人一天时间就可以改良1000多亩草牧场。

这台“治沙神器”的诞生,藏着刘少东十年磨一剑的坚守。

2014年,刘少东辞掉包钢地质勘测设计院的工作,回乡接过父亲柠条种植的接力棒。那时的场景他还记忆犹新:工人们顶着烈日,弯腰在沙地里一棵棵地插苗,一天下来腰都累得直不起来,效率却低得可怜。

“这样种植柠条效率太低,还是得想个办法。”抱着这样的想法,他开始琢磨改良工具。

一开始,他试着把四轮车改装焊接成简易犁地设备,配合人工插苗,效率虽有提升却仍显笨拙。2019年,他试着用上装载机推地、四轮车犁地,效率上去了,可机械燃油和人工成本居高不下。

一次次试验,一次次碰壁,他多次跑到周边盟市考察农机,带着图纸跟老机修工讨教,在沙地里反复调试。

2021年,他改装出自动化洒种机,让播种摆脱了人工撒籽的局限。2022年,经过二十多次改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牵引播种机终于问世,一举解决了沙漠种植“效率低、成本高、成活率难保障”的难题。

2023年,杭锦旗启动黄河“几字弯”库布其沙漠治理攻坚战后,他带着先进的设备承接了6万多亩人工造林任务;2024年,仅用1个月就完成5万多亩种植,验收合格率全部达到100%。

在他返乡治沙的这十年时间里,他带领团队改良了28万多亩草牧场,他们的努力,不仅让库布其沙漠变绿,更让附近的农牧民变富。

图古日格嘎查村民李鹏,便是众多受益者中的一员。李鹏回忆起过去,不禁皱起了眉头:“以前我的地,简直就是一片不毛之地,只有沙蒿能勉强生长,羊根本不吃,看着就让人发愁,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

提及现状,他的脸上立刻洋溢出幸福的笑容:“从2021年到现在,我把2300多亩土地承包给刘少东进行草牧场改良。现在‘两行一带’的复合固沙植被模式已经基本成型,柠条长得非常壮实。以前7亩地才够一只羊吃一年,现在3亩地就足够了。羊有了好草料,自然就能扩大规模,收入也跟着往上涨,日子越过越好。”

雨后的阳光下,机械铁臂翻动黄沙,“三北”工程六期建设的热潮仍在涌动。刘少东和他的牵引播种机依旧在库布其沙漠的腹地来回忙碌着,“今年要在库布其沙漠里完成13万亩柠条种植任务,让科技治沙在‘三北’工程中充分发挥作用。”刘少东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说,而他身后的柠条幼苗迎风而立,一场由科技创新引领的治沙实践,续写着祖国北疆绿色屏障的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