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准格尔旗,“坡改梯”工程让昔日的贫瘠梁峁蜕变为保产增收的“金色沃土”,裸露的荒坡成为满目苍翠的生态屏障。层层梯田如绿色阶梯依山而叠,茁壮的庄稼在水土滋养下舒展枝叶,村民脸上的笑容里满是丰收的期盼与生活的甘甜。
昔日荒坡换新颜,丰收希望满梯田
走进魏家峁镇四分子村,层层叠叠的梯田向山顶延伸。曾经,这里是靠天吃饭的贫瘠坡地,水土流失严重,农作物产量低,村民守着这片土地,难以摆脱困难的枷锁。
如今,“坡改梯”项目让这片土地重获生机。村民刘占小站在自家改造后的梯田里,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以前种地全看老天脸色,‘坡改梯’后,水土不流失,施的农家肥也能保住,庄稼长得越来越好。今年种的玉米、豆子、土豆长势不错,丰收在望。”
放眼望去,准格尔大地田垄间农作物绿意盎然,微风拂过,掀起层层绿浪。玉米秆挺拔粗壮,宽大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烁着光泽;豆子饱满圆润,一串串挂满枝头;土豆在土壤里悄悄膨大,孕育着丰收的希望……同一片土地,告别“望天收”,变成“丰产田”。
在魏家峁镇魏家峁村,“坡改梯”后的梯田焕发着勃勃生机,沉甸甸的谷穗低垂着头,玉米秆在风中沙沙作响。魏家峁村党支部副书记刘苟熊感慨地说:“原来我们这里是梁峁干旱地区,靠天吃饭,粮食产量低。2022年启动‘坡改梯’工程后,2000余亩支离破碎的旱坡地变成了‘保水保土又保肥’的梯田,粮食产量有了保障,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
“今年秋天,我们准备改造2000亩‘坡改梯’,通过改造,让土地多产粮、产好粮,提高老百姓的收入。”刘苟熊信心满满地表示,今年村里主要种植玉米、土豆、大豆、谷子等作物,预计收成较往年提高20%。
从单村试点到全镇推进,魏家峁镇将“坡改梯”作为破解“生态脆弱”与“粮食安全”双重命题的关键抓手,在井子沟村、四分子村等多个村持续发力。截至目前,全镇已完成“坡改梯”改造8300亩。
“下一步,我们计划改造5000亩土地,最终达到1.3万亩‘坡改梯’土地。随着‘坡改梯’的建成,曾经‘跑水、跑土、跑肥’的坡地变身保水保土的良田,周边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昔日裸露的‘黄土色’渐渐被满眼的‘生态绿’取代。”魏家峁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越超说。
产业升级,全链发展激活致富密码
“坡改梯”改造让土地实现增产增收,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沙圪堵镇,依托“坡改梯”建成的万亩小杂粮产业园,正逐步探索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原料种植到初加工、精深加工,再到品牌营销,每个环节紧密相连,协同发展。
走进沙圪堵镇布尔洞沟村,只见层层梯田依山而上,零散土地相连成片,千亩连绵的田野绘就了一幅乡村壮美画卷。村民樊虎小说:“坡地改成了梯田,水跑不了,对我们种庄稼真的有很大好处,收益增多且稳定。”
目前,沙圪堵镇布尔洞沟村成为小杂粮试验示范种植基地,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配合土壤改良、灌溉设施建设,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小杂粮的品种不断丰富,品质越来越好,市场竞争力逐渐增强。
沙圪堵镇布尔洞沟村党支部书记杨大海介绍,村里种植的糜子、谷子、荞麦,加工后销售,变为小米、糜米、荞面等小杂粮销售。“去年村集体经济销售收入60多万元,纯收入30多万元,合作社全部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村集体扩大再生产,另一部分用于给村民分红以带动增收。”杨大海高兴地说。
近年来,沙圪堵镇因地制宜,打造万亩小杂粮种植基地,发展以“黄金小米”“高原甄选糜子”等重点品牌为主的特色小杂粮产业。同时,探索“电商+店铺”助农新模式,发挥农特产品直播展销平台影响力,完善“生产加工—品牌营销—实店体验—电商销售”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壮大村级合作组织和农牧业龙头企业,传承“美稷”文化,做强“稷香”品牌。
准格尔旗在品种选育、技术创新等方面下足功夫,在沙圪堵镇建设小杂粮科技中心和小杂粮科技试验种植基地,引进国内高校开展杂粮种业攻关、优良品种示范与推广,以及节本增效技术研究等科研试验工作,为小杂粮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坡改梯”工程带来的不仅是粮食增产和产业发展,更是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曾经裸露的黄土坡披上了绿装,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从魏家峁镇的粮食增产到沙圪堵镇的产业链延伸,生态改善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正以“生态美”托举“百姓富”。
“坡改梯”这场田垄间的变革,让“跑水、跑土、跑肥”的坡地蜕变为“保水、保土、保肥”的良田,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使土地迸发出持久的生机与价值。
(王慧琴 韩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