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在指尖的艺术:石咏梅的非遗逐梦路

作者:苏日古格 通讯员:魏婷 来源: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塔拉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9日 09:29:24
|

在锡尼镇团结社区一间充满艺术气息的工作室里,石咏梅正在专注地制作盘扣。她的手指灵活地穿梭于丝线之间,经过折叠、盘绕、缝缀等工序,一个云肩纹样的盘扣便跃然眼前。

这是石咏梅盘扣作品的代表作之一《盘云扣月》,在海南卫视近日举办的“大美非遗第二季·全国非遗艺术北京展暨《荣耀绽放》电视节目录制”线上总展评活动中,一举斩获一等奖、非遗传承潜力奖和传承创新赋能奖等三项大奖。

“这次获奖,给我增加了很大的信心,我会继续沉下心来,做更好的作品,回馈这片土地和我自己的热爱。”石咏梅情真意切地说。

谁能想到,这位如今小有名气的手艺人,几年前还只是一位围着灶台打转的家庭主妇,而改变她人生轨迹的,正是母亲手中从未放下的针线。

石咏梅的母亲是位老裁缝,小时候,她最爱的就是趴在缝纫机旁,看母亲将一块块普通的布料,变成合身的衬衫、漂亮的连衣裙。母亲总说:“衣服是人的第二张脸,针脚要密,心思要细,才能做出让人舒心的衣裳。”那时的她还不懂这句话的深意,只觉得母亲的手像有魔法,能把平淡的日子缝缀得格外温暖。

经母亲巧手制成的衣物,不仅温暖了生活,更在她心中种下了对服装艺术热爱的种子。二十多年来,她始终坚守在这片领域,不断学习、实践,从服装设计的基础理论,到各种面料的特性研究,再到服装制作的每一道工序,她都精益求精,力求将每一件作品都打造成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结婚之后我就回归了家庭,陪孩子、陪老公,把家照顾好,我觉得这就是我的价值。”石咏梅笑着回忆,几年前的她,生活被柴米油盐填满,孩子上学、丈夫上班后,空荡荡的家里只剩下她和无尽的琐碎。直到某天整理旧物,翻看到母亲年轻时制作的服装,那一刻,童年的记忆突然浮现,对服装制作的热爱重新涌上心头。

2019年,为了让这份热爱更有深度,她毅然奔赴广州,开启了为期三年的学习之旅。尤其在服装手绘工艺领域,更是投入了大量精力。她反复练习笔触控制,钻研色彩搭配,从简单的线条勾勒到复杂的图案创作,每一幅手绘作品都凝聚着她的汗水与思考。随着技艺的日渐成熟,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心中萌生:手绘的美不该只局限于服装。于是,她开始尝试将手绘工艺拓展到手绘挂画、手绘抱枕、手绘杯垫等领域。这些融入手绘元素的产品,因独特的艺术感和温度,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

2024年,因对传统工艺的向往,她踏上了新的学习征程。她先后前往石家庄、呼和浩特专注学习盘扣工艺。盘扣,作为中式服装的经典元素,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枚小小的盘扣,从选料到制作,需经过数十道工序,考验着制作者的耐心与细致。

在呼和浩特学习期间,她有幸结识了呼和浩特市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盘扣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孙亚杰老师。孙亚杰老师对盘扣技艺的坚守与匠心,深深感染了她;而她对传统工艺的热爱、学习过程中的刻苦与悟性,也得到了孙亚杰老师的认可与赏识。当孙亚杰老师正式将她认定为呼和浩特市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盘扣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时,她深知,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接过传承的接力棒后,她没有停留在对传统技艺的简单复刻,而是思考如何让古老的盘扣技艺焕发新活力。此时,她擅长的手绘工艺成为了创新的突破口。在制作《盘云扣月》中,她尝试将非遗盘扣工艺与当代手绘艺术相结合,同时,以传统婚嫁礼服的点睛配饰为原型,融合莲花、蝴蝶两大东方美学意象。盘扣的立体结构象征东方文化的筋骨,手绘水墨晕染则融入花鸟意象,形成刚柔并济的视觉张力,既致敬传统工艺的精妙,又赋予其现代艺术语言的表达,传递“传统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创作哲学。

指尖的丝线仍在缠绕,石咏梅手中的盘扣渐渐成型,如同她重新编织的人生。从家庭主妇,到传承非遗的手艺人,她用一根根丝线、一枚枚盘扣证明:价值从不在身份的标签里,而在每一次为热爱的坚持、每一次对梦想的奔赴中。这门古老的技艺,不仅留住了传统的温度,更点亮了一位普通女性的人生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