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尔利格庙旁,38棵挺拔的榆树静立如碑。南侧10棵、北侧28棵,最粗的树干需两人合抱,树冠如伞盖般撑向蓝天,当地农牧民称它们为“八路榆”。
据了解,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后,曹动之、郝登鸿、白汉成等人在乌审旗苏力德苏木沙尔利格一带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播下革命火种,从此开辟了沙尔利格红色革命工作。1944年贺晋年任旅长的八路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三旅(即“警三旅”),打垮了乌审旗的反动武装,占领了沙尔利格,随即到沙尔利格驻防。驻防期间,八路军战士和当地群众建立了良好的军民关系,共同栽下了这一片榆树,用绿色根系在草原深处扎下了军民团结的永恒印记。
年近百岁的沙尔利格嘎查牧民斯庆抗如,抚摸着“榆树王”粗糙的树干说:“当年八路军帮我们打井、种地,把细粮留给老人孩子。”1944年5月,战士们与农牧民在沙尔利格庙旁栽下榆树苗,并引入耐旱的文冠果,象征军民情谊生生不息。如今,两棵文冠果依然枝繁叶茂,果实累累。
近年来,“八路榆”广场成为乌审旗党建核心阵地。苏木党建活动记录显示,去年逾3700名党员干部到此接受教育。今年清明节,苏力德苏木关工委联合苏力德苏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团委、沙尔利格小学、沙尔利格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朝岱嘎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开展了一场庄重且意义深远的纪念活动。孩子们为榆树系上红领巾,青年党员重温入党誓词。苏木党委书记陈海军说:“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党史教材。”
夕阳下,“八路榆”的树影拉得很长。这片扎根草原的榆树林,用80年的生长诠释着“军民团结如一人”的深刻内涵。
当绿色的枝叶与红色的信仰交相辉映,团结向上的各族群众根深叶茂,生生不息。□杨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