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当电视直播画面中出现向抗战老战士代表致敬的场景时,97岁的郭振华老人挺直腰板,那双见证过烽火硝烟的眼睛似有星光闪烁,那是对今日中国强大国防的欣慰与骄傲。
在大会召开前夕,准格尔旗相关部门专程为抗战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同志郭振华、高占后送去了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笔者走进郭振华老人家中的时候,阳光正透过窗户洒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宁静中透着历经风雨后的慈祥。
烽火青春,十六岁的抉择
1929年,郭振华出生在山西省保德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45年,年仅16岁的他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军入伍,被分配到贺龙领导的120师34团。
问及当年参军缘由,老人突然泣不成声。“活不了啊……共产党来了才能活,要打日本人!”断断续续的话语中,是对那个年代最真实的表达。
那时他的父亲早已去世,只剩下母亲和年幼的弟弟相依为命。怀着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这个少年毅然踏上革命道路。
战火淬炼,枪林弹雨中的使命
在部队里,郭振华担任首长的通讯员,当时部队在山西省保德县和兴县交界处抗日,他的任务是传递情报、掩护战友。
“有一次在房顶站岗时,突然遭到袭击,腿部中弹。”老人撩起裤腿,指着一处疤痕说。当时,他自行包扎伤口,又继续坚持战斗。具体的战斗细节已随着岁月变得模糊,但身体的伤痕却永远铭刻着那段历史。
还有一次,部队发现对面山上有日本兵活动。郭振华和战友们就在山这边匍匐了一夜,一直监视日军动向。“日本兵走的时候放了火,太坏了……”回忆至此,老人再次潸然泪下。
问及当时是否害怕,他目光坚定:“不怕。”沉默片刻后又喃喃道:“对敌人,只有仇恨!”
和平心愿,从战场到第二故乡
说到抗战时期的艰苦岁月,是现在的人难以想象的:战士们常常忍饥挨饿,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住着简陋的窑洞,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用血肉之躯守护着祖国的山河。
1947年退伍后,郭振华怀着建设边疆的热忱,志愿来到准格尔旗,他先后在税务机关和司法部门工作,始终保持着革命军人的优良传统,为当地建设发展默默奉献。
如今,郭振华在准格尔旗沙圪堵镇安度晚年,虽然行动不便、听力不佳,但生活基本能够自理。一身戎装仍然干净整齐,红色的帽子戴得端端正正。
精神传承,永不褪色的情怀
老人的儿子郭培德今年71岁,深受父亲影响,19岁时也选择参军报国。“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的老父亲获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褒奖,更是对他们那一代人的集体致敬。”郭培德动情地说。
尽管很多往事已经随着岁月变得模糊,但郭振华对祖国的热爱、对和平的珍视,却从未改变。“我们不希望战争,我们就是要和平。”97岁的郭振华用颤抖的声音说道。这是抗战老兵最朴素的心声,也是最深刻的启示。
窗外阳光正好,一如这和平年代的光明温暖。从烽火岁月到和平盛世,97岁的郭振华见证了国家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而我们更该铭记这段历史,将伟大的抗战精神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