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撬动大文明 微治理涵养新风尚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编辑:马慧博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1日 09:31:46
|

在鄂尔多斯草原南缘,一座以红色基因浸润、乡贤精神滋养的小镇正焕发出新时代文明光彩。鄂托克前旗城川镇紧扣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以“乡贤领航、文化铸魂、制度护航”为抓手,将文明新风融入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文化传承的肌理,探索出一条草原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的特色路径,先后荣获“全国特色小镇”“中国最美村镇”等国家级荣誉,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时代画卷正徐徐铺展。

乡贤领航,激活文明实践新动能

城川镇创新推行“乡贤+志愿服务”模式,将返乡企业家、退休干部、民间艺人等乡贤群体转化为文明实践“主力军”。他们既是政策宣讲的“火炬手”,也是产业发展的“加速器”,更是基层治理的“稳定器”。

乡贤讲师蒋仲奇扎根田间地头,用方言土语将党的政策转化为“农家话”,通过“板凳会”“草原课堂”等形式,让晦涩理论在拉家常中“飞入寻常百姓家”。返乡企业家马世军投资建立农畜产品交易市场,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周边农牧民户均年增收3000元,吸引青年返乡创业,为乡村注入活力。更有乡贤调解队凭借威望和智慧,成功化解矛盾纠纷3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5%,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的“减压阀”。

如今,全镇626名志愿者组成32支服务队,形成“群众点单、志愿接单、组织评单”的闭环服务机制,累计开展理论宣讲、医疗健康等志愿服务200余次,让文明实践真正成为群众“身边事”。

文化铸魂,绘就文明乡风新画卷

城川镇深挖红色文化与非遗资源,以文化人、以文润心,让文明乡风在传承创新中焕发新生。

在S216公路沿线,一幅幅以红色历史、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墙体彩绘成为流动的文明课堂,既美化环境又传递价值理念。特色村歌《美丽富饶的糜地梁》《平安家乡》等在市、旗级比赛中屡获殊荣,村民用歌声唱出对家乡的热爱与奋进之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苏坝海子柳编厂、呼和陶勒盖马具制作工坊成为文化体验新地标,400余件“非遗”文创产品常年参展,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糜地梁嘎查组建100余人的文艺队,自编快板《铸牢共同体意识 守护美丽新家园》,将村规民约与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文艺创作,通过红色影院、红色轻骑兵志愿服务队等载体,让家国情怀根植群众心田。

制度护航,培育乡村治理新风尚

城川镇以党建为引领,构建“一约四会”制度体系,将文明乡风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

率先推行“网格化+积分制”管理,糜地梁嘎查“文明家庭”积分超市以细则量化村民行为,累计兑换物品金额3.5万余元,户积分前列的10户获评“嘎查文明家庭”,实现“小积分”撬动“大文明”。黄海子村通过“群众提、代表议、大会定”修订村规民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条款,并组建文艺队以快板、情景剧等形式普及公约内容,使文明规范家喻户晓,让乡风文明在村子里生根发芽。

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主心骨”作用,建立“党员先锋队+新时代文明实践队+志愿服务队”三队融合机制,统筹推进矛盾调解、环境整治等工作。全镇32个嘎查村(社区)均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2024年至今累计简办婚丧嫁娶事宜50余场、节约资金超百万元,厚植勤俭节约新风尚。

产业赋能,奏响文明富裕协奏曲

城川镇将乡风文明建设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以产业兴旺夯实文明根基。

辣椒产业作为富民支柱,通过“科技小院”引入无土栽培、智能温控等前沿技术,建成投用7.6万立方米冷库集群,引进高产量品种,带动2.8万亩种植基地标准化发展。近几年的辣椒节吸引游客超万人次,签约订单超千万元。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22个红色培训教育点年接待学员5万余人次,“红色研学+民俗体验”模式让农牧民吃上“旅游饭”,户均年增收超2万元。

从辣椒田埂到文化广场,从乡贤讲堂到红色影院,城川镇以“绣花功夫”推动文明乡风落地生根。未来,这座红色小镇将继续以乡贤为纽带、以文化为血脉、以制度为保障,在乡村振兴征程中书写更绚烂的文明篇章。□沈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