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莽莽黄土高坡上风沙与新草齐飞,配电检修试验班的工人师傅们开着“大黄蜂”风驰电掣而来。工作负责人荣岩有序安排工作,开班前会,交待工作任务工作范围风险点。接到任务工作班成员核对登杆杆号,检查电杆,准备好脚扣、安全带、保护绳、防坠器、绝缘手套等安全工器具。一切就绪后,工作负责人荣岩下令:“杨子上!”。杨睿泽把所有装备都穿戴整齐,脚扣、安全带、保护绳做冲击实验,手持四米长的操作杆几步登到电杆十米处,动作干脆利索、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从细节上可以看出他训练有素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刚才天气晴好,这时一阵狂风刮过,在杆下的几个人被吹的站立不住,负责人荣岩保持着冷静,对杆上的杨子喊:“杨子稳住,不要晃动绝缘操作杆。”此次工作任务是消缺,由于风大导线震动导致绝缘子歪斜,杨睿泽要在线路带电的情况下作业。大家都紧张地关注现场情况,只见杨睿泽坚如磐石,手中的绝缘杆准确套住绝缘子下边的螺母,稳住了,等风过去,拧三扣,把绝缘子正过来,又一个快速转身到了对面,又三扣。
大家都是内行人知道杆上作业的辛苦,与平地使力不一样,两股战战、胳膊酸麻都是正常现象。这次任务一共八基杆,需要扶正24个绝缘子。这样一趟趟上杆下杆正绝缘子,杨睿泽登了五基杆后负责人问:“杨子,歇一会儿?让别人上吧。”其他成员也看着心疼,杨睿泽只道:“不累不累”,继续工作。
杨睿泽刚毕业入职的时候,身材瘦高,皮肤白皙,身着米色风衣,戴着墨镜,说话不急不徐,一口字正腔圆好听的普通话,还经常在内刊上发表诗歌。如今十年过去,这个玉面书生被鄂尔多斯高原的风吹成了古铜色,能熟练攀爬电杆,成长为了工作、文艺两开花的优秀工人诗人。
“杨子还是大赛选手,我们一起备战过。”杆下的志远一边干活一边对我说。我对杨睿泽肃然起敬。志远神补刀:“是第七名!”大家笑起来,笑第七名的辛酸和无奈,也或者是笑自己,此时杨睿泽还在高高的电杆上认真干活。志远又向我介绍了这次工作使用的利器:“这是达汉壕供电所的创新,在拉杆的基础上改装而成,四节绝缘操作杆连接起来,4米长,在绝缘杆上端安装套筒,下边是一个操作手柄,这样切实保障人身安全,在不停电的情况下也可以检修。”
正是工人师傅们的默契、创新、不辞辛苦让一项项任务实现了效率与成果的进一步协同,让我们自如地转战在城市、乡村、戈壁。排除隐患圆满结束工作任务之后,我们驾车返程,车上放出新版本《兰花草》的歌,清新的歌词被沙哑醇厚的嗓音诠释出饱经沧桑的雄浑之气,正如变化至今的杨睿泽,正如经过历练更加专业的我们。我们来自最基层的班保存并发布组,是歌颂北疆山河的诗人,也是守护北疆的电力工人。